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使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通过计划准备、教学行动、观察、成效以及反思等环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塑好三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他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阐释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支撑,以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为行动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实践层面要关注供需匹配的平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融入教学内容;坚持知行合一,立体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技术载体,多维度融入教法改革;还要坚持教研结合,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3.
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等。坚持从历史性、规律性和共时性3个维度,推行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实施“三维三进”模式可以系统全面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历史性维度是二者融合的根本遵循,共时性维度是二者融合的关键,规律性维度能拓宽二者融合的视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教材是其融入思政课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是其融入思政课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实践是其融入思政课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又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引领、推进传统文化渗透课程建设、重视传统文化隐性育人格局等措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战略的强大历史背景,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其发展目标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中国梦是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果。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理解中国梦战略的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中国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反对复古主义与虚无主义,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做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具体途径可从课堂与课外以及教师与学生等两方面着手,同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概论"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根本标准,以塑造新人为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学科化、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是实现“大学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措施。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拥有丰富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效果。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高校要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按照“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理性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全育人”中的文化浸润作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的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不良文化对思想建设的不良影响,防止大学校园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之上,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用典》一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词句点缀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情与重视,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治国理政、社会治理、仁政为民三个维度阐释习近平用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动力,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并探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与实践进路提供了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两创”与“新文科”同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节点上被提出,决定了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体现为两种“契合”:一是精神内蕴层面的契合,二者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二是技术需求层面的契合,二者都强调科技赋能,且赋能的对象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内在逻辑决定了“两创”需要融入“新文科”建设之中。然而,在融入过程中,出现了“新文科”文化属性认识不足、二者衔接度较低、“两创”实践性较弱等困境。解决这些难题,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凸显文化属性”“重构文化课程体系,编纂‘新文科’系列精品教材”“创设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转化模式”等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探源其核心思想理念,阐释其价值意蕴及推进路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意蕴。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格、治理理念、交往之道、文明理想等核心思想理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与“两创”工作,加强与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5.
向传统致敬     
根据教育部网站4月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更是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文章分析了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素,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高校美育工作,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维结构的理论,建设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美育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美育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阅读一本经典著作、聆听一场名师讲座、参加一次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欣赏一场音乐会”,成为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君子。沪江学院的美育融入诗词、音乐、绘画、吟诵等美育元素,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并获得一定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闫紫薇 《国际公关》2022,(7):136-138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以独具匠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收获了国际友人的一致赞赏,一场科技与文化碰撞的冰雪盛会联结着中国文化自信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让世界看到海纳百川、自信从容的中国姿态。从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回顾以及国家形象融入中,解读极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智慧和“天下大同”政治文化格局中探讨北京冬奥会中传统文化之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文化自信”,要求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力度。它不仅用“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注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导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语文课程内容,将其中的重大主题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主题与载体形式,而且还在教学建议和考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主要学理依据在于: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定文化自信,顺应语文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属性;发挥“以文化人”的课程育人价值。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语言运用本位,积极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坚持内容进阶与学生心理发展相统一,强化语文学科实践,突出中外文化思辨比较,开展相关的实践研究,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不断创新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