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镇指出社诗“集大成”以来,历代研究者对社诗丰富多样的风格早有认识并有所评价。然而,都只是总括性的评价,未作深入论述。与人们熟悉的“沉郁顿挫”风格相比,杜诗其他风格显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缺乏深入开掘和』总体研究。这种不均衡现象限制了对杜甫独特而辉煌的艺术成就的全面认识。故本文着重就社诗“沉郁顿挫”之外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以期对社诗艺术研究进一步推向全面与深入有所神益。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专家指正。传统上一向称社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拾遗…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刊出了《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一文,我读了后,深受教益。在冯梦龙研究中,评冯为著名文学家者多,论冯为卓越思想家者少,因而,此文将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唯其如此,文中错误亦当指出,为免讹讹相传。其一,作者说:冯梦龙于《古今谭概·序》中谈到曾同梅之熉组织过“古亭社”。查《古今谭概·序》之署名为“古亭社弟梅之熉惠连述”。按句读当为“古亭社弟”,非“古亭社”。据《清一统志》载:北周及唐尝于麻城置亭州。“古亭”当即“古亭州”之省,也就是指麻城。至于梅氏自称“社弟”,则因“冯为同社长兄”(钱谦益《赠冯二丈犹龙七十六寿诗》)之故。其二,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对苏轼诗歌的其它特点,如“以议论为诗”、“尚理”等还是毁誉参半的话,那么,对“以才学为诗”的评价,就近乎完全的否定了。 古人批评“以才学为诗”,主要是指斥其背离了从《诗经》到唐诗以来的诗歌传统,背离了诗歌的“本色当行”。因为传统的方式是“咏物”、“言志”,即要诗歌要托之于象,而这种意象又要寄托诗人志趣,要反映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 今人批评苏黄“以才学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决定形式,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等观点推衍而生的。  相似文献   

4.
一人类的美育实践活动在人类开始与周围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早已以其简单、朴素的方式相应地产生了。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美育活动也日趋成熟,内容不断丰富。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诗可以兴,  相似文献   

5.
最近,披览旧籍,搜求有关秋瑾资料,不意获得数首佚诗,经查对,为今本《秋瑾集》所未收,特录出以为研究者参考。一、秋瑾成仁后,一九一一年上海改良小说社印行了《六月霜》小说一种,作者静观子。书中收秋瑾诗七首。其中两首不见于今本《秋瑾集》。现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关于诗与感情的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我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它涉及诗的本质、创作规律和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古人说,“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尽管后人对“志”的解释各有不同,但都认为感情是“志”的内容之一。有人说,感情是诗的生命,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的。因为诗不仅要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还要以情感人。如果一首诗没有强烈的饱满的感情,就绝不可能激动  相似文献   

7.
关于金和诗的评价,解放前就存在着分歧,誉之者赞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毁之者则视为“金亚匏之诗,本无足称,特能集前人之病弊,以成其丑怪,而益以谬戾乖张之气,其诗乃臭秽不可响尔。”贬得简直一钱不值。解放后,由于金和曾反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他的诗也就成了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群同志发表了《略论金和的讽刺诗及其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论发展至魏晋时期,有一个与传统的“诗言志”说相对的文学新论——“诗缘情”说崛起,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西晋太康作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自从“诗缘情”说提出之后,丈坛上发生了关于情与志、“言志”与“缘情”的长期争论,各说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情与志、“言志”与“缘情”二者绝然对立,不可调和;有的论者恰好相反,认为情与志、“言志”与“缘情”二者本是一个东西,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穆木天、王独清的“纯粹诗歌”理论主要包括诗的“纯粹性”、“统一性”、“持续性”;“诗的思维术”;“诗的文章构成法”等内容。诗的“纯粹性”主要是指诗歌形式的“纯粹性”;诗的“统一性”是说一首诗所表现的内容要单纯、完整;诗的“持续性”是说一首诗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是连续的和延续的;“诗的思维术”是指诗的思维方式;“诗的文章构成法”是指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暗示”手法和“‘色'‘音'感觉的交错”。穆木天、王独清的诗论明显地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废名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发现新诗之为诗的根本质素在于新诗必须有“诗的内容”,而古典诗词中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词及其同一脉系诗词亦有这种“诗的内容”,是旧诗中的“例外”,潜藏着新诗发展的根据.这是废名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也是对新诗自身的发现.“诗的内容”在废名个人的话语系统中指“诗”的内容,从内容维度将“新诗”之“诗”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对新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废名对“诗的内容”赋予了特定内涵,即“当下完全”、“完整天然”等特征,并将此作为判断是否新诗的标准,存在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就学习贯彻小平同志谈话的重要意义发表了谈话。现将谈话中关于警惕右防止“左”和姓“资”、姓“社”的问题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读张海鹏先生的大作《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刊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颇受启发。但笔者认为,张先生此文中还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特撰此文,以求教于张先生。一、关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张先生文中日:“轻易将孙中山的‘社  相似文献   

13.
潘洁 《家庭科技》2010,(11):45-45
高先生今年30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妻子28岁。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孩子上幼儿园。高先生月收入约3000元,妻子税后月收入约5000元,四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都有。家庭日常月均开支4000元。此外,妻子和孩子均购买了商业保险,保险费年支出5000元,  相似文献   

14.
<正> 由《诗刊》社、作协江苏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当代新诗研讨会,于今年5月上旬在淮阴扬州一线召开,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新时期的新诗走向新时期十年,中国新诗大体经历了中老年诗人的归来、新潮诗群的崛起和“第三代”诗潮三大潮流,他们都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但讨论的热  相似文献   

15.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在社会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呈请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①。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子社仓法(后人把《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卿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施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社仓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方面起过积极作用,被后人誉为“先儒经济盛迹”。现在考察朱子社仓法(以下简称社仓法)仍有其现实意义。一、创办社仓缘起及社仓…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文史哲”第5期上讀到了高亨先生的“詩經引論”时,首先使我注意的是高先生对于“陈風”,“月出”篇所提出的新解。高先生認为“陈風”“月出”篇“便是反映領主殺害農民的一件事实”,还作了一番形象的描寫:“这一篇抒寫在月色慘白的殺人場,一位英俊的人民,身披五花大綁,被領主殺死了,屍身被領主焚燒了,这时枝榦盤曲的老橡樹,在發吼,在颤搖,作者的心灵在憂愁,在跳动,在悲痛,这是悽愴壯烈的一幕悲剧??字句标点,均按原文)不久,又看到了高先生的“詩經选注”,对“陈風”“月出”是这样來進行翻譯的:  相似文献   

17.
略说华夏“社”文化□戴存仁在我国的文史典籍、文学作品中,常记载有“社”文化的内容。如今,农村不少地方还可见到社庙,还保留了社祭的风俗。这是华夏“社”文化风俗的产物。一“社”字的本义是掌管土地的神。《说文》对“社”字解释为:“地主也,从示土。”“地主”...  相似文献   

18.
尹湛纳希是我国清代杰出的蒙古族文学家和史学家。一八三七年五月生于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的一个贵族家庭。(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蒙古族自治社)小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因排行老七,家乡的人们都称他是“七爷”、“七公子”、“七哥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的忠信府,经常到蒙族喇嘛庙惠宁寺里去赏  相似文献   

19.
诗,无论是“言志”、“缘情”还是“体物”,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用现代术语说,即要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心灵的感受。诗人不只生活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中,还生活在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中。这种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的内容,也决定着这内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文字为诗”是严沧浪批评“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尽变唐人之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沧浪诗话》)。 严羽之后,“以文字为诗”就一直成为用以区分苏黄宋调和盛唐之音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说,对苏黄的其它特点如“以议论为诗”、“尚理”等还毁誉参半,那么,对“以文字为诗”的评价,就近乎是完全的否定。 古人批评苏黄“以文字为诗”,主要是指斥其背离了自诗经至盛唐以来的诗歌传统。如早在严羽之前的张戒就批评道:“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