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中谈到李叔同出家时,说道:“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2.
王纯 《百姓生活》2014,(7):15-15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3.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生活世界理论是他一生探讨的中心问题,也是他的理论研究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的研究不仅为当代学界对生活世界问题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借鉴,而且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构建有启发意义。本文从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基本态度、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生活世界的本质及核心等几个方面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加以阐释,并试图挖掘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主要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倍受世界文学界的关注,然而在生活视野中,他确实又是一个普普通通、非常个性化的人。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广泛,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和“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他的德育思想脱胎于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复杂的德育工作环境,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陶渊明的读书、饮食、交游、思考等生活方面的考察,发现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宗教所占的部分是相当小的,宗教影响的痕迹也不明显。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坚持一种实际的人生观。而实实在在的生活使他摆脱了由人生困境带来的困惑,获得了充实。  相似文献   

7.
俞俭  李兴文 《社区》2005,(2):20-21
卢小宝是武汉市汉口延庆里社区的一个低保户,他日复一日,吃苦耐劳,坚持着一份收入微薄的劳动,在艰难的生活中守望着一线生机和希冀。守摊就得天天来守早晨6点多,卢小宝和每天一样,起床后洗把脸就出门了。他将上百斤的工具箱搬上自行车后架,侧着身子把车从窄窄的小巷推出来。在武汉江岸区三阳路口,他有一个自行车修理点,离家也不太远,一刻钟就安顿好了。卢小宝说,每天这么起早,主要是学生的自行车常常要打气,打一次气两角钱。这一天是节日,学校放假。他有些失望。卢小宝今年44岁,妻子和他同年。1992年,他所在的厂子倒闭,没事干回家了。他指指…  相似文献   

8.
鸟越皓之教授认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将目光转向社会结构,因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以及他身边的社会结构不动,环境问题就得不到解决.生活者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风土人情,“生活者的视角”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更有深度,技术专家为了单一目标采取的行动会影响生活者多种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居民的利益是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的关键环节,政策的制定需要尊重居民要求发展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应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  相似文献   

10.
佚名 《社区》2009,(24):64-64
他的父亲是位大庄园主。 7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相似文献   

11.
任何优秀作家的创作动力几乎都来自于他的生活,而作家的创作风格又与他的生活情景、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苏青以她平凡而特殊的人生阅历感悟着她的生活,创作着她的作品。虽然显得平淡、显得琐碎,但当你把自己也置身于她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时,你会发现你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市井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沉思录     
《社区》2008,(8):14-15
内容简介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写给他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他统治着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强盛的帝国,却依然能用如此谦逊和优美的笔调写出这些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他提倡纯洁的生活,经常提醒自己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去生活。所有这些文字他不曾想到会出版,所以从书中你可以看到马可·奥勒留正在摈弃所有物喷和世俗的困难,去关注他自身纯粹的心智,思考什么对他而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是对现代社会各种弊端进行病理性分析的著名论断。他通过改造“生活世界”的概念及分析其结构功能,探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立足于在交往合理化中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他的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和理论缺陷同在。  相似文献   

14.
人的解放和自由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指归.马克思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置于现实生活中,他所建构的生活哲学体系,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对于马克思哲学,我们应该重视其生活维度,或者说,主要应该从生活哲学的视角看待它、发展它,实现它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蒋志高 《今日南国》2006,(10):59-61
“对我来说,当我离开总统宝座时,我充满更多的理想,比初进白宫时更加充满希望,并且坚信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后面。”2001年美国东部时间1月18日晚上8时(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9时),克林顿发表了其离职演说。“美国法律限制总统只能担任两届是合理的,但是他在做完8年任期后就不得再连选连任,仍是一件憾事。”克林顿曾经说。的确,对于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生活似乎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知道,他骨子里耐不住寂寞,只要他愿意,他依然能够成为大家的焦点。在经历了一段离职后的失落与孤寂后,他在白宫之外的舞台重新找了很多生活的乐趣,他的魅力依旧光芒四射。正如有人所说:“如果同他站在同一个房间中,你会发现他会吸掉所有的氧气,他就像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一样,会夺走所有人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6.
尼采生活战争观是尼采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的生活战争观,把社会生活战争化,在社会生活中倡导战争,鼓动好战狂热,为重估一切价值的理论和“超人”理论确定一个最佳的实现方式。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尼采生活战争观的错误根源,在于他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正确把握好处理问题上的“度”,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片面坚持非理性的主张等方面。尼采生活战争观并未真正认识社会生活和个人。  相似文献   

17.
幸福三要素     
余也鲁 《社区》2013,(11):10-10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先生从他所得到的佛家的意思去说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相续”,唯识把“有情”,即就是现在所谓生物,叫做“相续”。只有生活这件事,没有生活这件东西,尽宇宙是一生活。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他艺术美育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他进而提出了艺术是"改造社会的急务"。闻一多的美育思想冲破传统美育观的一个亮点,就是他认为实行美育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这就将美育从艺术之域扩大到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确保交往行为者们达成相互理解的背景假设,在形式语用学和交往行为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关于哈氏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谱系学认识误区,即认为他的思想渊源仅限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而无关其他。实际上,将思辨的欧陆哲学与分析的英美哲学融入一炉的哈氏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他的综合性,生活世界的谱系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哈氏生活世界理论的思想源泉来自以下五个方面: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米德的自我理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