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换巢鸾凤》作为包天笑后期长篇章回小说的代表作,表现出与前期作品不一样的风格.该小说在故事情节、形式结构及叙述方式的架构和运用上,比之前的《上海春秋》有了极大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了外聚集视角设置了多重故事悬念.此外,"命运之窗"在这篇小说里再次出现,反映出包天笑晚年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和迷茫.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专门记事。《尚书》所记之言虽然“佶屈聱牙”,但能围绕中心,分明层次,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春秋》所记之事虽然极其简略,但初步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叙事系统、严谨,坚持道德原则。而且,《尚书》有许多作品在记言中有叙事成分,亦有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其叙事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条理清晰,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春秋》虽然专门叙事,但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却十分突出,文字表达比《尚书》有明显进步。它们不仅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两大源头,而且也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离魂记》是关于王宙与倩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在元代被杂剧作家郑光祖改编成喜剧《倩女离魂》。两部作品除男女主人公的姓名以及一些具体情节上有所变化之外,大体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同一系统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就会发现,两个作家在两  相似文献   

4.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吕氏读书记》题名相似,各书目对《吕氏读书记》记载较少,已有记载之间也存有矛盾,这给吕氏作品整理及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书目、序跋及网络资料查询,可以确定《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氏读书记》是吕祖谦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吕氏读书记》今疑已亡佚.  相似文献   

5.
陈澧《东塾读书记》为近代经学名著,所记皆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书提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主张经书排序以《孝经》为先。强调学习《周易》“不必驰心于虚眇”,认为“卦气”“纳甲”“爻辰”“先天”等象数易学皆不可信,学《易》当以义理为正宗,对于惠栋恢复汉代象数易学不以为然。在尚书学上,支持赵翼的主张,质疑郑玄“别有《舜典》已亡”之说。在诗经学上,对于《诗经·小序》原序、续序作者的认定,远较前人精细。在春秋学上,主张以《左传》为主,以实证推翻“《左氏》不传《春秋》”之说。陈澧《东塾读书记》所论皆公允平实,言而有据。这是一部可以比肩顾炎武《日知录》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史记》称引“《春秋》”有记事古史、孔子《春秋》、公羊《春秋》和左氏《春秋》等不同情况,其中“左氏《春秋》”的全称当为“左氏《春秋国语》”,是一部具体描述西周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古史著作,既非等同于今见《国语》,亦非等同于今见《左传》,而为两书所取材,亦为《史记》所援用。清华简《系年》为这一推断提供了启发和佐证。  相似文献   

7.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8.
建安时期,在国家分崩离析状态下形成了六个比较重要的文士群。考察建安文士群的聚散分合及其言行事迹,与《春秋》学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春秋》左氏学,更是受到各大文士群的普遍关注,完成了东汉以来《春秋》古、今学兴衰的最后转化。建安史传、史论作品借鉴了《左传》编撰体例。建安作品多以"《春秋》大义"作为行文立言的依据,几乎形成了无《春秋》大义不成文的态势。建安作品用典隶事多采《春秋》经传(尤其是《左传》和《公羊传》),几乎所有建安重要作家都有这方面的运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诗》《春秋》皆记史,《诗》以韵文记事,是史诗时代的传统,《春秋》以散文记事,标志着史书编年记事体的成熟;二是周公制作《诗经》是作为政教之本,以开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则是昌盛周道,拨乱反正,其义相承;三是孔子以周公为尊,以继承周公之志为平生之愿。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流逝》,与她后来颇负盛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流逝》和《长恨歌》都讲述了一个旧上海的名媛闺秀在1949年以后的生活遭际。对这段历史的想象和描述,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首先,两部作品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景观,一个是平淡琐碎,一个是优雅闲致:其次,《流逝》细致地展现了人在非常岁月里生存的艰辛;而《长恨歌》沉醉于讲述的则是某种生活方式和情调。在艺术真实性上,《流逝》显得实在可信,而《长恨歌》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逻辑性。这些差异性不仅有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也包含了作者所采取的写作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五伦全备记》和《香囊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问世不久,学界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其多所指摘。不过,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观众对学界的上述指摘不仅不予认同,反而表现出极大的观剧热情。此后,这两部剧作又继续风行舞台达300余年之久。从学理上说,古今学人对这两部剧作的批评可谓可中肯綮;但从传播和接受效果上看,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有让人难以割舍之处。由此可见,即使这两部剧作在主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化倾向、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上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和简单化的特点、在曲词的结撰上流于矫枉过正式的俗化或雅化,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各地观众仍然有充足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喜爱它们。  相似文献   

12.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异,同时,也期望引起人们对两部看似无关的作品的内在关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和《雪国》分别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和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性作品。看似毫不相干的两部作品,实际上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有着曲折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并且都以非常规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部作品都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都有着简洁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象征手法的使用也使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元末徽州学者赵汸在老师黄泽的启发下,专攻《春秋》,先后撰成五部专著,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春秋》学体系。他的《春秋》研究纠正了前人重褒贬的所谓"书法"问题,或主张《春秋》仅是"实录"两种倾向。他另辟蹊径,通过"属辞比事"的方法,探求《春秋》大义,代表作是《春秋属辞》。由此可知其《春秋》学具有经义辨析和史学考证并兼的特色,在当时被誉为"发千古不传之秘",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清代庄存与的《春秋正辞》便由此而起。  相似文献   

15.
《诗品》与《文心雕龙》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出现在同一时代的两部作品在诗论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儒学思想作为中国历代的正统思想,对这两部书各有影响,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了相异的诗论特色。  相似文献   

16.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的主题虽然同为复仇,可是复仇的内涵以及复仇执行者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复仇之后的哈姆雷特和赵武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故对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进行解读,记录下由复仇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哈姆雷特》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立足点,深入挖掘两部作品中艺妓的形象。首先,分析两部作品中艺妓形象的设定与作者自身经历的关系;其次,论述两部作品中艺妓形象的联系;最后,阐述川端康成描写艺妓的思想动机,希望可以为川端文学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其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尔西·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而《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获奖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两部作品的色彩和艺术手法而言,这两部小说都是成功地将魔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不朽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