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所谓特有就是指人类生存方式与无生命物质存在和其他有生命的物质存在方式根本不同的方面。因此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等都可以涵盖在文化概念之下。 文化一词在英文中是“culture”,原意是耕作,通过耕种土地获得更多的食物,即人类对自然存在物施以作用,改变其原有的存在方式,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这是最初的文化含义。在文化最初的含义中包含着人类主动介入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脱离自然的存在状态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对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分强调人作为生产者创造力的无限性,而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够。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人口理论的误读,使新中国政府对当时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产方式”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方式通过“人的生产”而生产“生产”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种“生活力” ,特别是在以知识和创造性为主要动力的现代社会 ,“生活力”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力” ,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5.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的“生产型经济”,即农业和畜牧业。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文明样式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如何生产和生活,他们就怎样存在。这表明,人类文明的样式乃是人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是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总和,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人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方式,特别是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方式和社会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 人类的文明样式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如何生产和生活,他们就怎样存在.这表明,人类文明的样式乃是人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是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总和,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人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方式,特别是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方式和社会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资源配置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到今天,乃至未来,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离不开资源配置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讨论的“如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在“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性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活动”,其实质与核心都是配置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学习便捷、低廉,自主选择性强,灵活多变,方式多样,交互性强,是继原生态生产生活学习,实物载体文字学习和纸质文本学习后人类学习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学习是人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历史表明:人类的学习方式总是受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人的学习方式要与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化浅说洪玉范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①生产方式作为文化真正本体,是我们探讨某一民族文化的根据。蒙古族是马背民族,自古以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民族生活的这块土...  相似文献   

11.
全球性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归因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的过量排放。以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为主要能源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正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并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现象。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必须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选择过一种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人类的价值观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来,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其它有关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九六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往后出版的其它一些教科书的提法与此基本相同。这些提法都把人口因素同地理环境相并列,排斥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外,而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力量。这种论断既不符合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不符合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加以修正。首先,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来看,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外,还应包括人  相似文献   

13.
从清初东北流人诗看关东地域文化史成忠,郭玉玲,矫雁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总是要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生存,地域环境与人类的生活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的地域环境提供给人们借以栖身的生活空间和满足生命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是人们生活活动所必...  相似文献   

14.
解放以来,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其它有关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九六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往后出版的其它一些教科书的提  相似文献   

15.
“绿色经典文献”以其对地球生命系统与生存环境复杂关系的深刻领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忧患意识的深层挖掘,对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的深度反思而成为生态文明思想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传播和构建生态文明先进理念,特别是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方面具有独特的精神资源价值。探究绿色思想资源发展轨迹与历程,审视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评介其研究成果与不足,旨在为后续系统研究提供基础与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来说,“自由意识的活动”与“人类共同的社会性”是人类的典型性格,人类史被认为是通过歪曲和颠倒这一本性而逐步成熟起来的过程。现代生活方式所面临的危机反映了这种妨碍、歪曲和颠倒人类本性实现的情形。在当代,要实现人类的本性,就必须把它从各种各样的颠倒和歪曲中解放出来。伊利奇认为,现代是产业生产方式的垄断陷入危机的时代,作为克服这种危机的对策,他提出了向“人们愉快交往”的社会进行“政治性转变”的主张。新的生活方式以实现和平环境中的生存权利为首,具有七项基本原则,要实现它们就必须进行实际的技术的选择和革新。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为近期目标而努力的时候,要看到将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数量过多是将来很可能出现的问题。资源、环境与人口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及其所耗用的各种资源均存在于环境之中,环境为人类(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了生存的条件。许多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它们是不可能再生的。今天由于人口数量的剧增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各种资源耗用,并且,导致环境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反过来对人们的健康水平产生有害影响。今天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讲,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果人类对自己不能实行有效的控制,使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缓慢下来,人类的长远利益必然会由于自身数量的膨胀而受到危害。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也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有认识自然、社会乃至人的思维的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两种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仅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狭义的生产方式,广义的生产方式还应包括精神资料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成本概念的客观规定性 人类社会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的消费过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行为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不论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下,人们都力求用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去获取尽量多的劳动成果,即力求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这是一条客观经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物质构成,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尤其使得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了浓厚的人为色彩,而成为所谓的“人工自然”、“人工环境”。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人为化程度日益提高,我们是否有可能自动实现社会和谐呢?如果不能,那么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主要矛盾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