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际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建设性意见,是哲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针对现行教科书存在的种种问题,拟从更新哲学内容和更新哲学体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明路径。  相似文献   

2.
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从现有理论结构及其基础中找出它的生长点;认为主体性问题是这样的生长点上的问题之一,主体精神是当前时代精神精华的一个方面,主体性问题是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阐述得不够充分的问题,也是现代科学和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哲学理论焦点之一;分析了现行哲学思维方式中缺乏主体性内容的几种表现,探讨了主体性问题作为哲学发展生长点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德育是针对主体性德育的"单一中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建构必须考虑哲学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合理性辩护3个层面的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主要需考虑基本前提、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关键要素、基本途径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內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研究;三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反思和哲学批判.当前的主体间性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间性研究替代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立场的多元选择以及主体间性能否取代主体性理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体间性研究未来的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而言,主体间性研究应立足本体论的立场,积极深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完成了修正主体性理论局限、促进现代美学及文艺学转型的任务,却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80年代主体性理论一元统治的历史.百家争鸣恰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主体哲学,亦称为主体实践哲学,也就是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哲学在今天的发展。它的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尚未与广大读者见面。由于它是从人类发生理论开始的,它研究的是真正现实的主体及主体世界,相当宏大,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讲清楚,因此本文只能就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个侧面阐述本体系的主要特色,并借此机会求教于哲学界前辈和广大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是哲学常提常新的话题。自近代以降,尤其是自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标志的主体性原则得以确立以来,这个话题更是成为几乎所有哲学体系围之旋转的枢纽。然而,“主体死亡论”哲学的出现对主体性哲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需要改革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包括对自身的批判。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使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是进行哲学体系改革的前提。时代的发展使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反映在哲学改革上就是哲学的主体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只讲客体不讲主体,实践、价值、需要、效益、主体能力等问题已作为迫切问题摆在哲学研究工作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主体?什么是主体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合理的主体性?这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因为主体观作为认识论和历史观研究的中心问题,已引起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主体,理解哲学史对于主体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从而合理地理解由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起来的主观方面和能动方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从黑格尔通过费尔巴哈达于马克思的这样一条理论道路,看看对于主体的理解是怎样地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以及关于主体的观念是怎样深化的。本文试图探讨主体的诸项规定,从而揭示主体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是怎样得到唯物主义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我国主体性哲学长期缺失;二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主体性哲学的研究有四个方面,这也是主体性哲学的四个发展趋向: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在主体性问题上观点的研究;二是对西方哲学中主体性观点的研究;三是对中国哲学中主体性观点的研究;四是对主体自身的研究.这四个发展趋势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中,主体性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主体性理论的实践运用就是确立人民群众的自主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以扩大自主权为起点和基本内容的改革历史本质上就是通过体制的改革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释放主体性的历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简政放权、释放社会创造力再次成为新一届政府的着力点。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理论为指导,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必将对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和创新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形成了三个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本文分析了三个形态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别性,试图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线,以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不同时期的哲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是不同的。近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 ,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 ,都致力于提升主体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而使主体的地位达到了极致。后现代哲学家则针对主体性哲学的弊端 ,致力于消解主体 ,提出了“主体死亡”的口号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类对主体的关注 ,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  相似文献   

14.
纽伦堡讲稿(1808-1816年)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以“哲学全书”命名的哲学体系的构想为1817年《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的诞生提供了理论铺垫.它不仅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推进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哲学探索,而且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终成熟奠定了牢固基础,特别是在结构方面对黑格尔整个思辨体系具有重要贡献.我们要深入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需要研究《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而且需要追溯它的形成过程.纽伦堡讲稿的意义正在于它为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黑格尔宏伟的哲学体系的建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主体与客体辩征统一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主线。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思想构成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线索,贯穿于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每个环节。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大厦的基体,主客体统一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研究黑格尔哲学中并未给予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思想以应有的重视,这显然是黑格尔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缺陷。笔者试求在这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就正于我国学术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老前辈和我同时代的老师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康德哲学体系出发,在认识论和伦理学,即从自然和自由的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康德主体性思想的构成。一方面,对体现在“人为自然立法”中主体的能动性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和高度的评价,并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立场上对康德那种片面夸大主体性而导致的唯心主义倾向作了深入的批评。另一方面,在分析道德主体性思想时,对康德的“自由”理论和“人是目的”的启蒙主义思想作了客观的分析,肯定其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批判了其空洞和抽象的人性论倾向。文章强调,只有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卡西尔文化哲学经历了从文化批判走向哲学批判的独特道路,存在着从认识论到人类学的立场转换,发生了一场哲学观的变革。首先,符号形式哲学在认识论立场上实现了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现代转向,推进和深化了现代哲学的文化转向;进而,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文化哲学从实践诉求转变发展为人本主义转向。由此,人类文化哲学在人类学立场上实现了从文化批判到哲学批判的变革,从文化视角提出并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作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形态,除了先验性、唯心论、精神性之类的基本问题外,根本问题在于以文化视角作为文化哲学不自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哲学一方面可以视为近代哲学思维的极致,另一方面,它也展示了某种转折,主体间性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的探究,才使这一问题在现代哲学主流话语中真正蔚为大观。胡塞尔不仅从现象学角度改造主体性概念,而且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对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的构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争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必然归宿。探讨主体性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性层面上,而应该使主体性范畴建立在具体的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不仅要突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而且要探求主体实践的合理形态或合理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政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经由教科书表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被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新时期”开启的社会转型,使原有的理论规范日渐缺乏解释力,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论探讨中,出现了三种颇具影响的命名观点。命名观点歧异的原因在于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模式不同。就文化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名问题为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凸显了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