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时期的民族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诞生,因此其自身具有对内的反抗满清统治和对外的反抗外来入侵的双重内涵。西方的民族主义,以法德为代表,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和"外向性"特征。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兼有法德两种民族主义的部分特征。这两重效应,既体现在在政治上,也体现在文化上;既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这种特点产生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也最终为救亡图存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本位的世界公民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1990年代之后,中国执政党内外一些敏于思考的人士认识到传统意识形态已经失效,急需寻找它的替补者,于是民族主义便成为首选。然而,民族主义究竟能否担负起如此重任,是大可以怀疑的。从历史上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先是追随共产国际反对帝国主义,与共产国际决裂后又反对赤色帝国主义,这就迫使他们眼睛向内,以文化民族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五四以后,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流行国内。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都是只求其变而不知其常的。他们对于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其形迹,而不…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共识是明显的:极端的宣泄为了逃避劳累和责任,因为把责任推给外在是容易的。但要分析“民族主义的高扬和得到普遍响应是因为一种非常真实的焦虑感”。更多地是出自防卫的潜意识,存在普遍的社会起源.是比较困难的。毋宁按照理性程度将其分成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前者承认自己的弱,却拒绝别人的强,把痛苦简单归结为单向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个月来,一本叫《中国不高兴》的书在中国热卖,被称为十多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书中激烈的民族主义言词,引发了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争论。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它的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刘洪 《领导文萃》2008,(5):43-45
不是说不能批评“中国制造”,但在批评当中,夸张成中国故意毒害美国入,夸张成所有中国产品都是劣次品,显然就不是批评那么简单了。对于这种经济民族主义倾向,美国的商界,尤其是从全球化和中国发展中获益的跨国公司,就是明确的反对者。  相似文献   

6.
徐友渔 《领导文萃》2010,(14):40-42
<正>畸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最为喧嚣的声音。目前,这种越来越有市场的民族主义情绪,多以所谓"盛世"论的面目出现,很多不愿意正视社会不公正、收入不平等、惩治腐败不力,司法、市场、教育各方面受权力干扰控制等诸多弊病的人,以为仅仅拿GDP数字说事,就可以描画出一幅"盛世"图景自欺欺人,可以在"盛世"的说辞之下耽溺于享乐,卸下道义上的心理负担,为逃避现实问题找到很好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王小东在2000年第5期《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的长文。这篇文章回应了人们对“中国民族主义”者的一些疑惑。他说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绝不是所有中国的东西都赞成 ,所有西方的东西都反对” ,“个人权利是目的 ,团结是手段” ,“民族主义不但不反对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以来,民族问题凸显,成为国际关系中令人瞩目的新焦点。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民族主义的问题将深刻地关系到中国未来的进程。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民族主义勃兴、发展、演变的历史。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进...  相似文献   

9.
王军 《领导文萃》2011,(9):27-28
冷战结束后,由于复杂的国际与国内原因,中国大众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持续发酵,“民族主义愤青”成为青年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不成熟状态表现在几个方面:夸大民族悲情,为单向的受辱心态所笼罩;主要以情绪来驱动行动;缺乏法治理念和责任意识。要摆脱上述不成熟状态,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的民族主义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1]作为集中反映集团意识、标志和利益(groupsense,i dentity,andinterest)的理念或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从18世纪以来一直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影响到各国的国内与对外政策。民族主义唤醒、动员、推动人民去争取建立在集团意识和归属上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本土化是在“中心——边缘”这样的国际学术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学者所发起的,可是极端的本土化竭尽全力将纷繁复杂的本土状况建构成与西方对立的一种文化类型,凸显其差异性,正强化了“中心——边缘”这样二元对立的格局,因此有可能导致狭隘的学术民族主义。极端的本土化在解除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可能会形成新的“本土化霸权”。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民族主义有没有可能作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新的思想资源。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与凝聚力民族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基本涵义,就广义而言,它是指主张对本民族及其利益效忠的理念和情感。...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中国消费者国货意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研究为理论基础,对其本土化变量"国货意识"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法共回收有效问卷886份,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环境下,消费者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均与基于自豪感的国货意识正向相关,民族主义与基于危机感的国货意识正向相关。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理论贡献、实际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和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认为客观承认、反省历史是自虐,既危害日本的民族认同,也将削弱自己的国家。这些人辩称,日本在二战中既是犯罪者也是受害国。他们指责日本左翼联合外国势力,致力于削弱日本,妨碍日本人为国自豪。在石原慎太郎这样的政治人士引导下,这股右翼思潮试图利用参拜靖国神社这种具有象征性的议题,在日本民众中扩散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15.
岳飞必死     
维舟 《领导文萃》2007,(7):109-113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石中最近一段时间,西方对于“中国的民族主义”的研究似乎已成热点。已经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发表,但预定于1996年由M.E.Sharpe出版的《中国的民族主义》(Chi-neseNationalism)肯定是很重要的一本。该书由...  相似文献   

17.
1950年9月26日,蒋介石针对美国官员及学 者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发表演讲指出:"台湾是 中国的一部分,在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出于控制台湾、遏 制新中国的战略需要,进行了一系列要把台湾从 中国分离出去的政治、军事活动。基于民族主义立 场和维护国民党政权的需要,蒋介石坚持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某高校政法类学生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政法类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研,解读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特点,以探寻其内在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来自高校一线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依法、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和管理国家资金,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也是关系到党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重大课题。加强和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明确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可以保护改革者、探索者,查处渎职者、腐败者,为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20.
方亮 《领导文萃》2009,(4):40-41
不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民族性格,就无法采取正确的原则来对待这个民族。强烈的强国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俄罗斯人在思考国际问题时往往不单纯秉持现实主义立场,而有时其中的情感性成分甚至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决定了俄罗斯民族在面对西方的打压时不会妥协甚至不会寻求变通。其领导人必须能够让俄罗斯人感到自己的国家有能力反对国外的打压.强国意识要得到满足。这就难怪此次国情咨文中梅德韦杰夫抨击美国的一段文字被专家解读为梅氏在显示自己也具有强硬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