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由主义权利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通过选择用权利的话语来阐述人文精神。权利观念改造有一个历史过程,即权利的政治化、道德化和法律化。从自由主义权利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人文思想进行了反思,揭示人权观念的引入对中国的社会转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观念进行了某些修正,但它并没有抛弃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延伸和发展.其中的个人主义的权利观,基于民主和民意的国家观,保障人权的制约性的政治权力观等制度设计为整个西方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有关“权利和善何者优先”之争在罗蒂看来都先验地预设了一种自我和权利观念。个体拥有何种权利固然离不开特殊的共同体,但是,共同体只能为个体权利提供背景,却不能决定个体权利的内容。倘若用历史和语境的眼光来看待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我们将发现权利和善之争不过是理论之争,这些争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可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西方社会中显现出的弊端越来越多,社群主义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自我观”、国家的作用、权利观念等方面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并且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值观、中立国家观、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等观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思想已经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群主义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自我观"、国家的作用、权利观念等方面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并且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值观、中立国家观、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等观点进行了批判.社群主义思想在当今西方社会乃至中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群主义权利观主张共同善优先于个人权利,是对自由主义权利观批判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本身没有普遍的意义,但其理论观点却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关权利立法、法治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生成路径来看,当代中国权利本位思想是以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为导向而形成的;而其理论内涵,主要是根据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理论模式加以确立的。基于中国现实语境,权利本位思想在吸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权利理念的前提下又被创造性地重塑为一种能够解释社会主义法律特征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从英国到法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洛克表述的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将自由主义置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外部环境之中,便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地位、作用也就各异。卢梭对洛克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不但表现在他用'社会状态中的自由'观念去补充洛克的'天赋自由'观念,而且还在其中注入了平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权利与善的优先性之争中,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的论战大致分为两个回合。在此过程中,自由主义的权利优先论从道德形而上学转向政治自由主义,而社群主义者则将其间蕴含的个人主义观念和价值中立原则作为对象分别予以批判,同时反对以权利的普遍性来否定权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构成其驳斥权利优先于善的学理基础。面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争论,有必要指出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优先性,以揭示围绕权利与善何者优先论辩的实质与核心。从本质上说,仅凭在先性、基础性或支配性都不能准确阐明何为优先性。所谓优先性乃是指某种依存关系,这种优先性关系带有鲜明的辩证意味和交互特征,由此出发便可找到优先性确立的正确方式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政治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一直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主流,但自从古典自由主义诞生的上百年时间里,自由主义理论鲜有新的理论建树。直到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问世,政治自由主义又萌发了勃勃的理论生机。古典自由主义主张个体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它所指的“平等”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平等。罗尔斯对。平等”概念重新阐释,赋予传统的“平等”观念以实质性的含义,这一观点使得古典自由主义上升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宪法哲学的基本内核与根本理念:第一,人本宪法哲学价值取向回应了扩展权利的时代要求;第二,人本宪法哲学价值取向顺应了公民加强人权和公民权保障的要求;第三,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看,人本宪法哲学价值取向符合立宪主义的价值观。文章还从树立权利本位、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思想,限制行政权力,建设有限政府,依法立法,改革司法等方面探讨了切实强化人本宪法学价值取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文”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通过对“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种种界定的梳理,综合对大学语文现行教材设计思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种种研究,倡导理想中的大学语文教育与学校人文精神传统相结合,与中学语文新课改理念相承接,并由此探讨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衔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他试图建构“人学辩证法”,而他的人学辩证法是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的原动。其对个体主体地位的不同认识,乃是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区别,但在“实践一惰性”逻辑影响下,异化就构成了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思想研究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是个历史观命题,它既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的观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统治术的观点,还区别于当代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当作万能主体的价值观观点.它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在性别书写上颇具特色的作家。他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和对男性心理的透视各有千秋,但他的人性书写并不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赋予人性历史的内涵;也不是建立在对人性形而上的追问中,赋予终极性的意义;他的人性书写是基于一种对性别和命运的日常描述,并从个体生活的变迁中透视人生百态和宿命种种。他跨越了新时期文学以来主流的"启蒙"叙事边界,关注那些身处历史之流而背对大历史的个体,在还原部分民间生存真相的同时丰富了文学书写中"启蒙"视野之外的人性诗学。  相似文献   

18.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指向的培养实践理念,这一思想随着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发展,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对现代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有着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 ,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在校生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在校大学生除必须完成专业科目的修习外 ,还应该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优秀文化 ,并以此来丰富和提高人文素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完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