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2.
东夷海洋文化及其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深受海洋的影响 ,东夷文化具有着厚重的海洋文化性质。首先 ,东夷人靠海用海 ,从海洋中获取物质生活来源 ,不仅大量食用 ,而且将贝等海物作为装饰品、货币以及铲、锄等工具。其次 ,东夷人的航海活动开拓了东北亚海上交往越渤海 ,抵辽东、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传统航线。同时 ,靠海用海和屡涉风涛 ,东夷人产生了人面鸟身的海神信仰和鸟与太阳通体崇拜的信仰习俗。然而 ,海洋文化发达的东夷部族与创造了南方海洋文化的百越部族相比 ,更早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随着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东夷海洋文化便在大陆型主体文化的笼罩和辐射之下 ,开始居于从属与边缘地位了。  相似文献   

3.
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本文即探讨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4.
早商晚段至殷墟时期商人与东夷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人与东夷间的文化融合是随着早商晚段以降,商夷联盟被双方间的战争打破,进而导致商人势力的东渐而实现的.商夷文化融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夷人商化.同时,这种文化的融合还只是呈点状分布.在据点之外的海岱广大地区,东夷文化势力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夷非夷证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以往,"东夷"就是一个贬义词。"夷"被用来作为文化落后、习俗野蛮、地处偏远、鄙陋无礼的代名词,"东夷"是古代东方少数民族。近年以来学者则认为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一样是先进文化。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考察,说明"夷夏"无别,对于人为地把华夏民族中的"东夷"与华夏对立的观点,提出了辩难。  相似文献   

6.
黄帝族源东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文化是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标识。黄河下游的“东土”是父系氏族时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作为这一时期五帝之首的黄帝 ,应是“东土”(东夷聚居地 )的文化代表 ,亦即黄帝族源于东夷。这同黄帝与少典、黄帝与附宝、黄帝与玄鸟、黄帝与穷桑、黄帝与涿鹿、黄帝与泰山的关系 ,以及山东地区大量出土文物所提供的丰富资料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者所称的海岱历史文化区,如果转称为东夷历史文化区,其形成年代当定位于考古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东夷族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海岱区域文化共同体走向整合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上古东夷民族的图腾乐舞滥觞于传说的少昊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到"五帝"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山东龙山文化时代)后期,乐正夔协助帝舜整理和发展传统乐舞,以东夷乐舞为主体而综合创立<韶>乐,遂成为后世王官乐舞的总源头.春秋战国之际,东夷故地的鲁国和齐国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韶>乐.秦汉以后,<韶>乐古曲始渐次失落,但直到近世,曲阜孔庙祭孔时所用大型乐舞仍存留着<韶>乐和<韶>舞基本模式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原始汉族融合过程中东夷在文化、语言、实力、空间、人口诸方面的优势 ,证明汉族的主体来源并非像传说的那样是炎黄族 ,而是东夷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远古文明是一个由多元连接成的相互作用圈,逐步演变成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东夷文明是这一时期最古老、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义兴周氏是魏晋时期江东著名的武力强宗。在两晋之际动荡的江东局势中,义兴周氏叱咤风云,三定江南,又三次反晋,对两晋之际的江东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认知与彝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导致了彝族文化在源和流上的不一致,源上的整体性与流上的地域性并存。而彝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历史文化源头的共通性,要弄清彝族内部的认同问题,需要剔出区域性的差异文化,梳理出共通的传统文化内容,以达到文化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彝族作为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员,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数艺术家为传播和发展彝族民间美术作出不懈努力。介绍“彝画”概念提出者和研究者阿古扎摩的“彝画”作品,分析其美术作品中如何通过蕴含的彝族史诗和民族风情,对民族精神文化进行阐释;通过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技法,使其“彝画”作品表现手法多样;通过对彝族“三色文化”的运用及创新,传承和发展了民族优秀文化,阐述阿古扎摩对凉山彝族文化传播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镇江鲍家是宁镇地区较为典型的文化世家。鲍家先后走出了著名诗人鲍皋、鲍文逵等人,延及民国时代又有鲍心增、鲍鼎等诗人,更以别具特色的闺阁诗人鲍家三姐妹在诗学世家之中独领风骚。鲍氏文化世家的兴盛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及不断累积的家族文化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鲍氏文化世家的研究,对于探讨半隐居状态下世族文化自身的传承特点,以及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如何在世家教化中自然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7.
南朝时期河东柳氏“东眷”之家族文化风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柳氏家族是刘宋时期新起的雍州地方武力强宗,奠定其家族基业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是柳元景。此后,其家族人物皆能依附新朝,追逐功名,与世浮沉,以保持其家族之荣显。柳氏人物重视孝义,宗族意识不断强化。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其家族显支受到了高门士族社会文化习尚的影响,其门风迅速雅化。齐、梁之间,柳世隆及其子孙多擅长玄谈、文学、弹琴和棋艺等,皆具名士气质,家族亦为高门士族社会所接纳,成为新兴门第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明清以后逐渐成为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市畲族人口近19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据考察,解放前由于相对闭塞、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这一时期的畲族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畲〉汉"的双语形态;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化及向平原地带的迁徙活动,使目前的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我们应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今青岛流亭的胡氏宗族已有600年的历史,这个从外来移民发展而成的平民宗族,主要靠宗祠、族谱、合族公议、家训、文化名人等维系其存在和运行,由此构成胡氏特有的宗族文化。在向新型城镇社区转化过程中,胡氏后人搜集、整理、保护、利用十世祖胡峄阳文化遗产,修建“胡峄阳文化产业园”,反映出胡氏宗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羌族宗法文化的存续与中原王朝宗法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有关 ,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宗法统治 ,在古代羌族阶级社会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