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思很重要     
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三件事:帮他人办事有没有不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老师传给的思想学说没有得到温习践行?"许多人以为"三省吾身"是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其实是反省三件事。如果一个人每天反省三件事,一个团队每天反省三件事,那么这个人或团队能没有不断的进步吗?曾参是后来成就很大的一个学生,整部《论语》只有曾参和有若这两个孔门学生被称为"子",而且曾子出现的次数超过有若。在古代,  相似文献   

2.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的习,就是要反复训练,不断实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在教学第一线,包括一些观摩研究课,常有一味追求所谓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翁定新 《科学咨询》2009,(24):53-53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的“习”,就是要反复洲练,不断实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的"习",就是要反复训练,不断实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小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教育之鼻祖,正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育心想和基本教育方法开启了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之先河,孔子的许多精辟论述对现实的教育现象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我这里想重点论述的是从孔子的哲学思想看我们现在的“治校观”。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些论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是:孔子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  相似文献   

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儒家著名经典《大学》的作者。后世把曾子列为儒家四大圣人之一。这段话讲的是人类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这个主题集中体现在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的"习",就是要反复训练,不断实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在教学第一线,包括一些观摩研究课,常有一味追求所谓人文性,偏离语文习学规律,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训练的现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实践,对于在校学生仍然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语文训练活动.要通过语文课程把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8.
“五美”与“四恶”,可以说是儒家施行仁政的重要原则,值得好好研究。子张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呢?孔子的回答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段话翻译出来,意思大概是: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不是施行了恩惠又不必耗费钱财吗?选择可以辛苦百姓的事让百姓去做,这样百姓虽然辛苦,也不会有怨言。希望施行仁政并且施行了仁政,又何必贪求别…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有着丰富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要不要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建议县委书记要认真读《论语》。因为县委书记这个岗位非常重要,在干部队伍和政治体系中是有着相对独立权力层面的一级党委的负责人。处在这样一个关键位置上,读好《论语》、学好《论语》,有助于提高干部修养,有利于执政为民,也可以帮助培养君子之风和廉政之行。再读《论语》应抱什么态度?  相似文献   

10.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论语》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巨大的功效吗?赵普为什么要学《论语》?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如何治天下的.再看一看他所参与建立和治理的大宋王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要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良师益友,十载春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如沐春风.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师呢?《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相似文献   

12.
正处世子张问怎样处世才能使自己通达?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把"忠信笃敬"作为座右铭,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是应该的。但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还是要有通权达变的意识,不要愚忠,不要盲目落入别人的圈套。因为"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学而》)人不知己,"不怨天,不尤人"(《宪问》),己不知人,才是最可怕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认为他是书读得少而精明强干的杰出代表。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  相似文献   

14.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可见,这里的爱首先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不过,儒家的“仁”中之爱并不局限在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5.
骂,指口出恶言和忿詈之语,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暴烈态度的表达.骂人既失态,也容易失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心理仇恨.因此,一般而言,领导不宜骂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骂也是爱憎分明和激浊扬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立场和导向所必需的一种鲜明态度,运用得当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崇尚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儒家,也不一概否定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不仅很善骂,而且骂得狠.《孟子·梁惠王上》介绍说,孔子对于殉葬哪怕是以俑殉葬的恶俗深恶痛绝,曾恶狠狠地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弟子宰予学习不用功,白天打瞌睡,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对于不长进的朋友原壤,孔子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孟子骂人也很凶,他对不同政见者杨朱和墨翟就骂得很粗野:"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16.
黄鸣 《经理人》2011,(7):64
管理者不要轻易对下属"判死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在组织管理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悟性与尊重     
<正>《论语·里仁》里有孔子与弟子曾参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即曾参,后世尊称为曾子。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是在见识、学问和实践等各方面得孔子之道最多的一位。大道至简,再庞杂的学问其核心无非一句话或几则公式,洗练如E=mc2。那天,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学问与实践若有所悟,也只能叫来智慧最高的弟  相似文献   

18.
王存喜 《领导科学》2012,(33):37-38
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句话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交友里边有政治.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想通过交朋友处理社会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乃至促进工作落实、助推政令畅通,不妨学一学孔子的交友之道. 多而不滥——择友有标准 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也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  相似文献   

19.
訾其伦 《领导科学》2012,(23):53-54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十分重视人才,他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墨子·尚贤上》,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把推崇、任用贤能之人视为为政之本,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主张"尚贤事能为政"(《尚贤上》).墨子在《尚贤》篇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及管理的策略和举措,在当时的人才思想中可谓独树一帜,对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的选人标准和原则 1.崇德尚才的选人标准 墨子在选人上坚持崇德尚才相统一的标准.墨子认为,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即包括德行、能力和学问三个方面.三者中,墨子把德行视为首要的、根本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建议统治者"列德而尚贤"(《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其一,人才应该德行敦厚,怀兼爱之心,行仁义之事,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的《秘书工作的风范》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习总书记结合办公室与秘书工作特性,从办公室工作"重、苦、杂、难"谈起,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高度的责任感、高效的工作效率、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三高"要求,对秘书这一特殊岗位提出了"清、慎、勤"基本要求,激发秘书工作者赶学比超,跨越发展。习总书记的讲话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党政机关高效运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对指导办公室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