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受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实践中研究人类认知行为的影响 ,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隐喻这一传统辞格进行认知意义上的讨论 ,这无疑为全面深入研究隐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通过对汉英实例的收集与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在描述某一概念时常常会借用一些其它的概念 ,而且这种借用是有一定系统性的。这种系统性可以说明隐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上的修辞现象 ,从根本上讲 ,它还是人类一种主要的思维方法 ,它构成了人们对某些经验 ,特别是一些抽象经验的概念化 ,并以系统的方式反映在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通常被看成是一种辞格,是语言使用现象。然而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隐喻是人们认知过程中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认知现象。它是联系两个脑半球的桥梁,两个脑半球共同作用产生隐喻。隐喻的形成是建立在不同语义场之间的相似点之上的推理形式。人类的语言和概念系统都具有隐喻性特征,根植于我们大脑思维的是隐性思维方式。隐喻使不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智慧碰撞,提供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从而推进知识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认知性,隐喻通过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理解目标域。概含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具有帮助人们理解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Talmy的动力图式理论是能够解读通感隐喻动态映射过程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根据通感隐喻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认知角度将通感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表象联想和意象感通,并运用动力图式理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通感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以期论证在动力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认知解读的可行性并揭示通感隐喻背后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6.
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翻译中应注意考虑隐喻能否保全、喻体形象如何传达、修辞格如何表现、如何保留喻义等。因此,对能够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对接的,可采用直译方法;对不能把原语中的喻体直接转移到目的语的,若能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可采用意译方法;对原语隐喻中所含概念域在目的语中既不能对等映射又不能归化映射的,只能采取译喻义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身体或者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就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而言,身体或者器官的隐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在形成概念、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汉日语言比较的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人体隐喻化的三大分类,就"足"的隐喻认知的基本特点来展开研究,并尝试揭示出两种语言环境下"足"这一词汇的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普遍性、认知性和系统性,隐喻的内在结构,以及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以语义层面为突破口,以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了隐喻的本质、种类和影响其理解的相关因素.传统的隐喻观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解释许多语言使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为词义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对福多知觉模块论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从传统隐喻和现代隐喻认知角度,论证了对隐喻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修辞语义解码过程,还是在最佳相关原则指导下寻求本体和喻体的最佳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隐喻语义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关联理论为背景,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即认知语境、明示-推理模式和最佳关联,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侧重点,从认知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话语是如何在认知语境中通过明示-推理过程找到最佳关联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指出由于人自身的生理构造和感官的人类学局限,他们倾向于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做同一种事物来谈论,其结果必然就是隐喻的产生;说明了隐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揭示了隐喻的两大功能,即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引导人类经验和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受“体认式”思潮的影响,主流理论开始关注隐喻认知模式,而东方文化恰恰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认知思维.《周易》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观点尽显了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从结构和语篇上,《周易》都体现出取象为源、隐喻映射及联想式思维的特点,极简画繁地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相同意象和意象图式互相映射的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或有形的物体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17.
隐喻·语法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语法隐喻观的性质、认知机制及其与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之间这种继承与发展、因袭与创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法隐喻的隐喻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军事著作,计谋的名称以四字句(成语)或三字句的形式出现,并且都是隐喻,其本体隐藏,直接以喻体表达。探究比较、替代和互动隐喻理论在《三十六计》中的运用及功能翻译,旨在更准确地翻译该巨著,让全世界了解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精髓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过去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当代的隐喻学家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 ,而且广泛存在与人们的思维当中 ,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本文就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 ,阐释隐喻的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例如 ,Black提出隐喻意义从“互动”而来 ,White认为隐喻有复杂的语言学结构 ,Searle强调隐喻意义总是指说话者的意义 ,Davidson主张隐喻不可能有字面的解释 ,L akoff和 Johnson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是隐喻的 ,Indurkhya则试图说明隐喻本质上是个投射过程。诸种探讨 ,把隐喻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