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文中的“(石鼎)(鼎它)”及其异构“石沱”和“石(?)”,都是鼎的自名,主要见于下列各器: ①佳正月初吉乙亥,大师钟伯侵自作石沱。(《钟伯侵鼎》) ②昶伯业自作石(?)……(《业鼎》) ③(?)自作认(石鼎)(鼎它),其眉寿万年永保用之。(《(?)鼎》) 罗振玉曾把上述三器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他跋《业鼎》时说“此鼎也而谓之‘口  相似文献   

2.
饕餮考释     
钟鼎类青铜彝器图案花纹、常见者有云纹、雷纹、螭纹和夔龙纹等。还有一种花纹为兽形图案、有首无身、掀长牙、舞利爪,状极凶猛。宋代王楚(原作王黻)之《宣和博古图》首先采用的名称是“饕餮”。其后考古学相沿使用这一名称,以迄于今。殷、周青铜器上所铸造之花纹、其象征有二、或为各部、族之族徽,或为自然界物类、多为当时人们所崇拜之图腾,各有寓意,饕餮是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64为晋穆侯墓,器铭"晋侯邦父"即穆侯费王,他与宋代著录器铭中的王臣叔邦父身分有别,不是一人.与M64同组的夫人墓M62是<左传>、<史记>中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铭是另一夫人杨姞之墓.从宝鸡杨家村发现的宣王四十二年佐鼎知道,姬姓杨国之封已到穆侯临终,故杨姞的婚嫁在穆侯在位的后半,她生存到齐姜所生晋文侯在位的时期,这和M63的14C测定年代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汉代铜器铭文的著录与研究始于宋代。其主要成果可以分为图录类,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等为代表;款识类,以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为代表;考释类,以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为代表。在著录体例、器形的绘制描述、铭文考释以及器物定名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人关于汉代铜器铭文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在器形的辑录方面,只有线图和描述两种形式;铭文则只有摹本,且摹写失真之处多见;考释的范围仅限于人名、地名和国名等专名。总之,宋代的汉代铜器铭文研究贡献在于其开创之功,但还缺乏学术研究的广度和…  相似文献   

5.
驼庵论曲     
戏文又曰南戏,后来之传奇虽滥(?)于此,而南戏实与传奇有别.传奇多出于文人,南戏多为民间之产物.其发生之时代为南宋,地点为温州.明·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宋徽宗年号,公元1119—1125)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  相似文献   

6.
古人称喜事曰“吉”、“大吉”、“吉祥”、“吉利”.称灾事则曰“凶”.此二语之来源、暗昧已久.兹说之如次:古字甲骨文形体作:“(?)、(?)”.(参看《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第44页)(旧说吉字形象牡器,或象予兵,皆不确.)今案,吉字形从口,从矢,或从射;于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所见簋诸器和新见卫簋三器这两组铜器资料重加整理.通过比较可知,两组铜器除器形、纹饰差若相当外,铭文用辞及句例亦多类同,文章据此推断" (犭臣犬)"、"卫"二人为兄弟关系;推知卫簋"各于康太室"应读为"(王)各于康太室";(犭臣犬)簋"祀于其百神,亡不鼎"之"鼎"读作"则";(犭臣犬)簋"金车金狱"之"(族)",原形作"(狱)";并就(犭臣犬)簋、卫簋"日引勿替"一辞对青铜器断代的指标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楚民族、楚文化史,往往要考虑荆楚作为方国、民族命名的来源。《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是古籍中较早称荆、荆楚的文例;金文《鼒鼎》铭文:“鼒从王伐荆”和《过伯簋》:“过伯从王伐反荆”、《艺驭簋》:“艺驭从王南征,伐楚荆”以及周原甲骨文中的“楚子来告,”是出土历史文物中较早见的楚、荆作为国族名称的文例。楚器中楚人自称“楚子”“楚公”及“楚王”,而不称“荆”,与以上敌国所称的“反荆”“荆楚”“楚荆”适成对比,称“荆”似有蔑视之意。《谷梁传庄公十年》:“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十四年传又强调:“荆者,楚也。其曰荆何也?州举之也。州不如国,国不如名,名不如  相似文献   

9.
岐山孔头沟出土的尚爵与师(盂)钟及姬寏母豆的"(膏)公"即"虢公",即班簋的虢城公,系太公之子,师(盂)钟及姬寏母豆皆系虢氏家族器.(膏)伯堕簋及(膏)伯鼎亦系虢国器;鼎、簋的虢伯堕系穆王前期的虢伯,与"尚"系兄弟,为虢城公之子,继任王朝卿士;虢伯甗、虢伯鬲的虢伯,系西周中、晚期的虢伯.厉王时的虢仲(虢公长父),宣王时的虢文公子(段)、虢宣公子白,皆系在王朝任虢公者.虢仲虢叔虢季同出一源,别为支系,或为王官,或为诸侯.文献所谓虢仲、虢叔之别,其实一也,所谓多个虢国的纠葛,应重新认识.岐山孔头沟遗址或与虢国有关.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灭于楚国的中国,是虞、夏、商以来的一个古老国家,据说为四岳伯夷之后,姜姓。到了西周,《左传》隐公元年孔疏云:“《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曲大姜而得封也。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诗·大雅·崧高》之篇赞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自宣王改封,出现了所谓的西申、东申。西申所在的谢地在南阳。孔疏引《汉书·地理志》并云:“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以前则不知其地。”这  相似文献   

11.
有关春秋时代的文献中不时谈到“室”,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分其室”、“纳其室”,“兼其室”的记录.这种“室”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时期大量出现了“室”?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金文中有“室”,如《羌伯??》铭:“子孙归(父步),其万年日用高于宗室”,而大量关于“室”的记录则在文献中,如《左传》襄公十六年云:“宋公闻之曰:臣也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乱宋国之政”.此二例说的都是“宗室”.“室”一般除指房舍之外,或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杪琱生鍑自陕西扶风出土,与传世的召伯虎簋、琱生簋恰好拼成一个连贯事件.由于铭文解读难度较高,学界至今尚未提出一有说服力之解读.宗法制度为西周最基本之规范,经由其大、小宗区别的规律,铭中人物称呼乃得正确解读.再透过三铭比较,可明显看出叙述内容并非如多数学者所言的私家诉讼,而是大家族召氏欺君瞒粮的曲折故事.此器的出土为中国税制史翻开重要的首页.  相似文献   

13.
周自太王,由泾洛之北"三迁"南至歧山之阳,作国周原而营周城(故址在今麟游县南),其邦族此后始以周为号.其于季历继之,十八年迁治程地而造程都(故址在今武功县北),是为"王季宅程".其子文王四十四年,避饥馑渡渭徙崇,临丰水而居,名曰丰京(故址在今户县).文王季世,命世子发筑新城于镐池侧,武王灭商,遂移都之,是曰镐京.成、康、昭王三世之后,至于穆王,东迁于郑,或曰南郑,或曰西郑.自是而下,虽有懿王十五年西居槐里(今周至、郿县间)之举,而终西周之世,多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明妃曲》的诞生震动了当时文坛,其惊世骇俗的立意引发了历代学人的关注与论争.嘉祐名流普遍持赞赏态度,纷纷加入唱和,这与北宋中期以来求新求异的文学创作风气、嘉祐宽松的政治语境、诗歌自身的策略化表达有关.持异议者主要批评其立意与中原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相冲突,有背君父之恩等败坏人心的恶意.此种局面实际上是宋代党争战场扩大化并蔓延于文学领域的结果,也是忽视诗歌整体语境而作出的臆断.王安石希望通过一场大幅度、立体的革新帮助宋王朝渡过开国以来的多重危机,然而两番上书均遭宋仁宗冷遇.因此,其借《明妃曲》发抒君臣相知之难的感叹是很自然的,这一主旨也是《明妃曲》引发历代共鸣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刘筠,字子仪,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举进士,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给事中、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等职,为著名西昆体诗人。《宋史·本传》未记其生卒年,但云:“筠素爱庐江,遂筑室城中,构阁藏(真宗)前后所赐书,帝(仁宗)飞白书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知庐州,营冢墓,作棺,自为铭刻之。既病,徙于书阁,卒。”今《辞海》文学分册、《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书“刘筠条”均未能标明其生卒年。据王偁《东都事略·刘筠传》记载:‘仁宗即位,复召为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已而数以疾辞,进枢密直学士,  相似文献   

16.
陈君恩林著先秦兵制一书,既成,以余前曾应金晓(?)先生之邀,参与陈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役,浼余作序。余惟作者既倾其多年研究之心得,推陈出新,发为宏论,能成一家之言,今又在前此之基础上,踵事增华,拾遗补阙,益臻美备,亦不宜无一言以畅斯旨,爰不辞翦陋为之作序曰: 孔子曾云:“周因于殷礼。”夫子之说,征之卜辞,灼然可信。武丁卜辞:“王作三(?)(师):右、中、左。”于周,则东都有殷八师(后改名成周八师),西都有西六师,是王畿皆有兵也。又殷代方国有兵,周代诸侯亦靡不有之,是地方无不有兵也。但书传中材料有限,甲  相似文献   

17.
王通(?—617),字仲淹,卒后门人私谥为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六代祖玄则仕南朝宋历太仆、国子博士。高祖虬奔魏,太和中为并州剌史,始家龙门。父隆,以儒学教授,曾为国子博士、铜川县令。王通年十八,举本州秀才,射策高第。曾至长安,向隋文帝献太平之策,不见用。乃归隐家乡白牛溪,讲学著书。后隋朝曾多次征召,皆不就。其门人甚多。据说唐初名臣薛收、杜淹、温彦博、魏征、房玄龄、李靖、陈叔达等,或曾以他为师,或曾与他有交往。又隋代名臣薛道衡、杨素,据说也曾“屈父党之尊”,“忘大臣之贵”(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与之交往。其著作有《续诗》、《续书》、  相似文献   

18.
政权机关是国家机器中的基本构成部分,各级官吏则直接掌握着国家机器的运转.为了提高统治效能,强化国家政权,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通典》的编著者杜佑认为善择官吏乃是国家“施政立本”的一项大事.宋代思想家叶适也说:“夫甄别有序,黜陟不失者,朝廷之要务也.……与人以官,赋人以禄.生民之命,致治之本,由此而出矣.”选贤任能,量才授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  相似文献   

19.
胡则是活跃于北宋初期政治舞台的有才干的官员,其人格与传统的儒教价值观并不太吻合.尽管如此,早在北宋时期胡则信仰便在浙江地区产生并传播.本文旨在考察推动和促使胡则信仰得以产生、繁盛的社会阶层.在建立、修理胡则庙,编造胡则神传说并使之在民间普及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僧侣阶层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胡则是宋代婺州第一位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士大夫,因而除庶民阶层外,其信仰还获得了士人层的支持.通过士人层向朝廷申请封号、赐额,并主张胡则神是儒教正神等活动,该信仰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支持,由此胡则信仰得以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0.
<正>楚王熊渠,自得江汉民和,势力大为扩张,于是封长子康为句亶王.历来经史学家均认为句亶地在今湖北江陵,但为何称句亶,其义何在?未有人为作专论.原来句亶即古(?)人,历史悠久,大概当夏、商时,起源于今河南清丰县南的古澶水,即古九河之一的马骇河,今已淤塞.亶人与商王河亶甲当有密切关系,正因亶人邻近商都之相(今河南安阳),成为商朝畿内之地,且与相人相邻,属于东夷集团.其中有一支或因受商朝的威胁而东迁至亶丘(今山东临沂县东北),有的渡海迁入亶洲,即今日本之九洲岛,而大多亶人则于商周之际与相(又称襄)人结成双胞族,南迁于汉水中游的檀溪(湖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