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语文规范的准则是"雅正"。它起源于古代文人的语文神圣观念和严肃的写作态度。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上古中国推助了语文统一和政治统一,在中古时期抵制了绮靡骈骊的不正文风,并在"通变"中容纳了一定程度的语文变化,使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典籍保持了相对一致的语文形式,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合乎国情的规范工作模式"匡谬正俗"。但这一规范准则的复古仿古倾向又不幸导致了规范观念和语文生活的僵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卢芸生古代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它基本上反映了中古、近古汉语的真实面貌。古代白话词汇(有人亦称为"俗语词")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延续,又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直接源头,具有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按道理说,它本...  相似文献   

3.
"不穀"为古代王侯自称之词,但对其本字及本义相关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至今尚无定论。厘清"不穀"的本义及用法对梳理上古君王称谓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左传》中"不穀"凡20条用例进行穷尽性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考论,认为"不穀"本字即为"不穀",是上古楚地方言词,本义为"不养",为王侯自谦之辞。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的梦想,也是涵育民族精神的基因库.中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的神话故事蕴藏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舍己利群的担当精神、憧憬未来的梦想精神与和合同心的团结精神.上古神话对中国文化的繁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塑影响深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阐扬上古神话...  相似文献   

7.
工匠义常用词是汉语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类词,其核心词"人"、"工"、"匠"、"师"及其作为词根不同时期构成新词的数量和能力,反映出书面语中,上古用"人",中古用"工",近代用"匠";口语中,上古以"人"为主,中古早期以"师"为主,中古后期"师"、"匠"共用,近代"匠"脱颖而出。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其间当有新旧质素共存竞争的过渡时期,两汉两宋承担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8.
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角度,溯之上古文化背景,结合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探求本义是中性词义“疾走、跑”的“趋”字何以会有贬义“攀附”。原来,这同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步迎之法”的趋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趋礼的适用范围及其发展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创始于中国上古时期的谏政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和行政决策中重要的制度建设成就。中国上古的谏政制度包括人君受谏、臣下进谏、谏政机构、谏政职官、谏政技巧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进谏惯例。秦汉以后,谏政制度愈加发达,成为历代王朝国家管理中主要的行政制度之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该制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很早就与西方有过密切的法律文化交流。在中国古代的正史文献中,大都记录了古代罗马的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情况。从两汉至唐宋之际,中华法系和古代罗马法系之间有着很多的交流路径。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找到古代罗马法传入中国的直接证据,也没有发现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传到西方的资料,但从中华法系与古代罗马法诸多的"暗合"来看,这些"暗合"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彼此双方法律文化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麻”考     
“麻”在上古文献中最初指意单一,指中国传统的大麻,据上下文意也可指大麻之籽实、大麻纤维所织之布——麻布。传统文献所言“五谷”、“九谷”,其中之“麻”是指中国传统的“大麻”。此“大麻”又称汉麻、火麻等,其植株雌雄异株。在古代,其籽实可用以榨油食用,亦可炒熟食用,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经常出现,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脂麻”即“芝麻”,其在中国种植虽早,但在汉代以后才逐渐普及,文献中最初的“麻”并不指“脂麻”。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苗族先民的天人观雷安平"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及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古代中国哲学就是围绕"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先秦与西汉时期,天人的问题竟成了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苟况在吸收了古代朴素的...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兴象依附于上古诗者的认知方式而存在 ,并随认知方式的演变而演变。认知思想的终结即是艺术形式的终结。意象、意境是中国上古认知的伟大成果 ,也是整个古代诗形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评论界有着食洋不化的弊端,我们应该研究中国文学的"中国性",应该从古代文论中吸取"知人论世"、讲"境界"、重"感悟"的传统。事实上,从鲁迅、郭沫若、钱锺书、高尔泰到胡河清,已经形成了一个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基础上书写当代文论的传统。这一传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终结之宗教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走向终结之宗教根源在于上古时期人神相通的宗教观念,及其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将以宋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为例,由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虚和实的关系入手,讨论词境中"空白"的创造与实现。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许多关于盲乐师的情况 ,实际上是传达我国上古诗歌礼乐文化的传播者是盲乐师们这一信息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古采风制度是不是根据汉代乐府制度所作的虚构,历来争议颇大。本文根据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关"邦风"的讨论,确认了先秦出土文献中有关"邦风"(国风)采自民间及其舆论功能的明确记载。同时,引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将采风制度纳入上古"乐政"系统加以考察,并将采风制度视作包括"诗谏"在内的谏议制度的一个上游环节。  相似文献   

19.
古代朝鲜的道教"八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民族宗教,它于东汉时期形成以后,逐步地完善和成熟,并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频繁,渐渐扩展到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在朝鲜的高丽文宗(1450-1452年在位)时代,就曾建造"八圣堂"祭祀"八仙",其"八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研讨中国上古史有"无奴论"与"有奴论"等多种视野。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研讨中国上古史的先驱之一,嵇文甫由于不满郭沫若在"有奴论"视野下把中国上古定性为"奴隶制社会",基于旧学传人深厚素养和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苏联主流学界关于中国"无奴论"理论,通过探讨"奴隶"标准界定、区分存在奴隶、奴隶制与奴隶社会定性两个问题之差别、考察殷商西周劳动者身份、思考宗族制度在中国上古社会演进中重要地位等问题,从"长期封建论"走向"中国古代社会的早熟性""国家初形成时代"和"原始国家封建时代",否定了中国上古"有奴论"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重塑,除学术队伍的扩大外,对学派内部成员基于对唯物史观不同理解引发的"学术层面"争论,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多样性发掘也不可或缺。奴隶制社会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探讨中国上古文明的唯一理路,无论"有奴论""无奴论"或早期国家形成等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理论探讨和材料支撑基础上,都应取长补短,重视对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