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实     
下面是课文《秋魂》中的一个短章《秋实》,作者好像是在描写“秋实”,而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文中最后的两句话,含蓄地深刻地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2.
“深刻”属于发展等级,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指作文一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具有深透的见解;二能进行深入地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能观点鲜明,饱含哲理,给人启发,令人深思,催人奋进。总而言之,只要站得高、想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梧桐的悲哀     
托物寄意法 所谓“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  相似文献   

4.
站起来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时刻遵循这句话,因此我的人生手册多了一道道成功的画笔。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子人生观的历史诠释章铸中国民间一直有着“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而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对这弹指70年的人生旅程,就有一段深蕴哲理且又脍灸人口的精采叙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8.
《离婚》在情节安排上,抓住社会生活原型模式,在人生的园圈之路上,揭示出人与外在世界的矛盾.运用笑的艺术,撕开表面上红火、热闹的人生假面,通过几个家庭的闹而不离,人物的苟且偷生,读者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产生出强烈的幽默韵味。在悲剧人物的喜剧性塑造中.形成作者的艺术个性──“含泪的笑”的幽默风格。语言风格也一改早期油滑腔调,诙谐而夸张.文雅而精炼.庄谐相生并含有哲理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张楠  王美娟 《新少年》2009,(1):75-75
“第一次”,是接触一个新事物的开始。人生要经历过无数个“第一次”。虽然第一次的成果不一定是很丰硕,但是只要有了一个“第一次”,就会成功地完成好以后的很多次。我经历过了很多个“第一次”,但唯有这个“第一次”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令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0.
“年华似流水”,这句话倒真不假。转瞬间,人生就过了十四个年头。回首过去,风光无限,往事不可言;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来日犹可追。十四岁的天空,别有风味。走进十四岁的天空,走进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舞台,扮演想要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以议论文为主的高考作文题材,大多包含丰富的哲理。哲理诗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把哲理同生活情趣及艺术形象熔铸为一体,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写作灵感,能训练和考察学生的哲学思辩能力。先请看下面这道作文题。题目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请以“琴弦与手指”为话题,自选立意,自定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要在话题范…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重量     
人们常说:生命活得有分量,才会有价值。一滴泉水,若没有重量,就不会从石崖上坠落,水滴石穿,诠释"坚持"这个哲理。一粒种子,若没有重量,就不会沉落泥土,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的硕果。那么,人生的重量在哪里呢? 大腹便便?不是,因为人生的重量不是身体的重量,就像一支蜡烛,它的重量绝非蜡与捻的斤两,而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光芒; 肌肤亮丽?不是,因为人生的重量与肉体无关,就像一块璞玉,它的重量绝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国中专学生的社会身份地位较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其人生追求也就出现了新的特点。该从分析当代中专生人生追求的主要特点入手,着重关注他们人生追求中人生理想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当代中专生的人生理想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荡涤作文教学的灰色污染,鼓励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还作文教学一片纯净的天空”,已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主题曲。但是如果拿学生作文去读一读,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还是不少。为什么“改革”了,学生作文中的灰色污染还是不少?笔者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15.
对中学生的作文,究竟要不要精批细改,这是语文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明确的主张。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就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学生、家长要求精批细改,这种要求不切实际。”“这个办法是无效劳动,应该得改。”为什么呢?首先,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承受精批细改的沉重负担。老师一天24小时,和别人一样,当中要有睡觉、吃饭、休息的时间,还有做家务的时间,剩下来还有多少时间?却要求他每星期作文百余本都要精批细改,老师哪里去找这些时间呢?尽管有的老师天天开夜车,也仍然是批不细,改不精。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该如何搞,学生收效才最大?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师的“招”就应点在学生的“窍”处。否则,炒作得再热,讲得再妙,也是纸上谈兵。笔者躬身实践,悟得作文教学之五招,愿在这里跟大家切磋。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考试得高分,在考前背诵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既无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创新之花在作文中灿烂开放。  相似文献   

18.
苏轼“题西林壁”庐山诗共4句、28个字,是一首通过形象手法,揭示人生重要认识哲理,并具极深内涵、极大探索空间的古诗。诗人早在千年前就注意到主观对象在事物认识升华中的地位及作用,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道出了事物变化不仅在客观事物的本身,而且还在观察者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提出了认识论中“山内看山”与“山外看山”差异的命题。诗人采用形象思维空间的跳跃思维方式,断然指出,类似“庐山”这么复杂的事物,你要想认识它,只有走山外看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指导,指导得法,则每个学生都可能写出佳作。《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部分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这里就明确指出了“指导”的作用。如果上课只是出个题目,  相似文献   

20.
论萨特剧作的“处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特戏剧中所设置的“处境”是其人学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的形象阐释。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非理性体现出人物与处境强烈的逆向性;而极限处境则可充分达到这种效果,人物在身受逼迫性与两难性之苦中坚持自主选择;萨特的哲理思考决不是无的放矢,他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为其人学主张找到佐证,强调处境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