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随着法制社会的发展,法学教育也面临着跟住时代脚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改革。基于社科法学立场,在分析当前法学教育的时代背景以及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核心内容及具体措施,提出法学教育应当全面向实践转向。以“改革”教师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革新服务,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即着力解决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问题,让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法律职业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法律职业人。  相似文献   

2.
司法考试制度推出后,高校的法学教育面临着冲击。面对着冲击,要明确高校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不能沦为应试教育。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与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不相适应方面,要进行改革,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卫生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和人文价值观念,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融合的教育价值观。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应当科学、合理和恰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案例的选取应当全面、真实、及时,要和授课内容具有关联性并且具有启发性,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互动式的研讨,同时不可忽视对基本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诊所式法学教育借鉴了医学院临床教学的模式,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诊所式法学教育具有学习场所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培养模式更注重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特征。诊所式法学教育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责任心、职业道德,又有助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既能够满足培养法学教师的需要,又有助于实施依法治国的政策。应把诊所式法学教育与其他传统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新的符合科学化和学院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等院校师范类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对法学教育也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从长期来看,法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存在法学高等教育与新兴科技结合不够紧密、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有效输出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结合法学教育的特点,找到适合未来法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合适路径。这种路径可以有效增强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为未来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也要作相应的改革,主要表现为要更新高等法学教育观念,改革高等法学院校,拓宽高等法学教育内容,改进高等法学教育方法,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对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育方法手段的变革和更新对法学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领悟和实践经验的累积都有很大益处,笔者通过亲身实践证明具有严谨性的法学专业教育中,不仅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思考深层次问题,对法学专业的学生益处颇多。  相似文献   

8.
理论法学的授课应正视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抽象性,突出其对法律人文精神的塑造作用。同时,理论法学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拓展性。通过营造宽容、多元、民主和严谨的学术气氛以及抓住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理论法学的授课更受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三十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他思想开放,应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的概念、法的起源、法的作用、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学术界轻视法学,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徒制多见于职业技术教育,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探索引入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在律师、法官、检察官、企业法律顾问等行业,师徒关系已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执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探索运用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可能。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得到有效应用,高校法学院系应与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企业等密切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积极建设素质平台课程、法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岗位实践课程;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创新培养模式。总之,将现代学徒制引入法学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就业对口率、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而且可以推动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法学教学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实证主义法学方法所坚持的纯粹法学的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法学科学性的方法论,为此必须坚持法学科学性与伦理价值相分离的历史思维方式。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法律规范及法学的逻辑性、推理性和体系性,实现法律的独立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实践性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工具性、世俗性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导向。但困于理念误区、教学成本、学生规模、教师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设置的强制性及与司法考试的疏离等因素,实践性法学课程在整个法学教学体系中实际上处于若存若亡的尴尬境地。唯有在法学教育精英化的导向下,把握好实践技能培养的阶段性特征,突破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观念上的鸿沟,将实践技能尤其是法律思维的训练融入每一堂法学课程之中,法学本科实践性课程才能拓展出一片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诊所法律教育是近年来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法学教育方式 ,它让学生在实际的法律工作实践中学习法律。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和公益心 ,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对改革和发展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岚 《新天地》2011,(12):443-444
要想让“教”与“学”这两根琴弦弹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就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善于应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中的关键。“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实质就是教师通过创新自己的“教”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实现有创新的“学”。这样才有希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好起来。  相似文献   

16.
论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和更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1]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法科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还可以为法科学生积累宝贵的司法实践经验,其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和更新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法学翻译与研究领域,存在着一种译者高度赞扬所译作品并在其影响下进行研究的进路,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法学翻译与研究方法.它不仅容易导致全盘西化论式的简单化思维方式,而且容易丧失学术研究的真正品格.我们在警惕这种翻译与研究进路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一种替代性进路的可能性,并逐步形成中国法学的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律方法论研究在体系建构、知识创新、思维方式升级及法治话语塑造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步。方法论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的重要内容。法律方法论研究还逐步确立了法律思维规则在法治建设中的构成性功能;对逻辑的重视正在型塑与法治相匹配的法治思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新中国70年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可分为:全面向苏联学习的阶级分析法学;向欧美学习推理、解释方法的技艺法学;新时代在中西结合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与法治话语的法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现有的法律方法论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法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继受性整合,研究成果的借鉴成分较多,原创性以及对中国问题的深入度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诸多法学专业课程中,《税法学》向来是法学专业学生普遍感觉较为繁琐难学的课程。要想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并学好这门课程,除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需要提高外,还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法学特点与结合法学专业《税法学》课程特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能促进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解决法律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还有助于学生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学却过于偏重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法学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欠缺,而法学专业的实习效果也不理想。因而,我国各法学院系要改革法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并注重提高法学专业实习效果,以使法学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