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在价值观层面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中华民族主体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因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观察视角可以发现,重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是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实效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包括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力与阐释力、厘清异质价值观以重构文化生态场域、以制度建构推进教育机制等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产品的小说文体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又由于新的文化场的出现而发生变迁。历史叙事与说书艺术孕育和制约着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文体的建构,在语言表述、叙事方式等诸多方面形成与西方小说文体迥异的语体和体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的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呈现出一个以"中国威胁论"为终极目标的趋同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不管什么样的中国报道,日本媒体皆通过想象乃至编排中国,营造出一种挑战世界秩序、冲击全球经济、干扰地域格局的"中国威胁论"的氛围。我们需要一方面秉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一方面亦要深刻把脉日本媒体的潜在意图,有力地展开话语批评与形象宣传,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力的建构。文化传播力的建构应当从创立文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培养文化传播中的叙事技能、提升文化传播中的整合传播力等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推动媒体宣传,正视来自日本、美国,乃至世界媒体的报道乃至挑衅,正面积极地宣传自己,加强文化传播力的建构,树立起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大国国家形象与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具有推行价值规范和建构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当前,微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重要环境、塑造的主要场域和建构的有效载体。微文化对人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但其去中心性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模糊化、商业性易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功利化、泛娱乐性易导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平庸化、碎片性易导致大学生学习价值取向感性化。面对微文化价值存在悖论的现实,实践中的应对路径包括:加强引领,掌控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空间";搭载快车,构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平台";关注诉求,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互动";形成合力,优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然到来,而长期以来各成气象的文化形象影响了三地之间的融通和发展。打通文化根脉,营造共通的文化空间,建构区域文化认同,消解隔膜与屏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大众传播时代,影视艺术是蕴藉文化,构建形象,传播共识的主要媒介类型。“影视叙事综合体”以影视艺术为传播载体,通过叙事行为、叙事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反应等影视叙事功能建构区域文化认同的影像文化空间,提升区域文化形象,促进区域文化的融通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7.
民俗艺术虽剥离自民俗学,然其与民俗学千丝万缕的历史关联使其从未脱离对于乡土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民俗艺术广泛且深入地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民俗艺术的乡土本位的确立主要源自于社会环境、文化心态和地域分布三个方面的影响,而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民俗艺术存在空间发生改变,民俗艺术从乡土走向城市,其乡土文化气息与特色逐渐向城市文化渗透,民俗艺术的这种转变造成了其传播语境的由乡土本位向消费语境的转换。在语境转换过程中的民俗艺术的传播场域中,呈现出了三个基本的空间维度:精神性维度、社会行为维度和信息技术维度,这三个维度自有特点又相互勾连,在民俗艺术传播的时间坐标中呈现出它们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8.
林凇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39-144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从西方话语体系的压迫、刻意塑造的“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基于“自我意识”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将西方文化殖民的阴谋暴露于世,由此揭开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新的批判视角。无论是全球多元文化的现世交融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共识,都呼唤着“中心主义”的消解和“自我文化”的重建。中国红色文化从消解“他者”形象、驳斥“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和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审视和批判了“东方主义”的内在逻辑。从叙事逻辑、话语站位和传播载体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突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压制,从而坚定红色文化的价值自信,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文化的空间建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动因,是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城市文化空间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主体同构性,因此探究主体的同构性是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理论前提.主体从精神和物质角度建构自身及城市文化空间,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设所需的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并保证其历史延续性;另一方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城市居民、城市景观、科研、艺术机构和活动等物质基础,并反过来作用于主体和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突出。要全面挖掘和深入发挥网络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具有的功能;明确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和要素指标,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路径和发展范式转型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集群中心、网络内容生产高度繁荣的文化名城、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城市等城市文化竞争力范型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形象是人们在城市文化和功能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城市的主观观念与想象镜像。在城市形象建构的进程中,媒体话语对城市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一座城市的文化具备内在生长力,并转化为真正的软实力,进而为城市形象定位服务,需要话语策略的支持。杭州的城市文化传播话语颇具江南个性,且注重和谐与平衡。其在关注地方传统与现代都市结合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诉求。然而,这些话语在内容与方法手段方面还偏狭窄,未能充分展现杭城拓展开放的新貌。在新时代背景下,杭州既要以"美丽话语"彰显城市个性为基本的文化传播策略,也要以创新话语推进"大杭州"理念,进而统筹文创话语来凝聚合力。城市话语应以前者为基本的文化传播策略,后者为首要的发展策略,在突破受众对杭州固化印象的同时,提升城市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80-184
"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分为主权国家话语、民族文化话语和社会个体话语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话语构建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应不同的传播策略。"中国梦"话语存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两个维度,分别具有不同的传播"偏向"特性。"中国梦"在国内与国际两个不同场域中传播,在国内传播话语日臻完善的同时,更要突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在对外传播中,"中国梦"既要适应国际话语语境,也要保持中国话语的特色与"硬度",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与对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女书的自然传承是在民众日常生活的"原场域"通过仪式与说唱、节庆与习俗等相结合而得以繁衍昌盛的,而后现代女书及女书文化的传承在影视、网络等现代多媒体媒介的传播下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化和主流群体的关注、推动与发掘,在口头和书面传承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补充和强化,其传承场域从"祠堂"走向"舞台"而产生了不可阻挡的文化变异.本文从观展/表演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探究女书文化在广泛的媒介影像、受众消费行为、政府在场等多元面向的新的场域中如何寻找/照见自我?如何跨越主流价值取向并与之建立认同?从而在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中实现双向流动和双轨传承.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一种通过意义抗争实现日常生活救赎的期待中,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传播场域意义建构的"霍尔模式",照亮了受众自由解读之维.经其启迪,还原意义场域的多元性以消解意识形态意义的控制图谋,从而将人民从统治者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成为文化研究传播批判的视界.这个视界渗透了解构主义的激情,它在受众对媒介文本意义自由解读的可能性中发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斗争的场所,找寻到了使人民获得解放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海外视觉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人瞩目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视觉文化传播渠道经历了4个阶段的重要嬗变,涉及不同时段、传播设备、媒体与传播场域,蕴含政策、商业、技术、受众等复杂的意义多层结构,不断塑造着海外视觉文化的基本符号形式、制式、制作方法乃至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同时赋予海外视觉文化复杂而流变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力、经济力、资源力、科技力、信息力等硬国力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凸显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从主体建构、路径建构、内容建构三个维度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介个体"和"普通日常生活"成为微文化的两个面向。微信分享是一种自我建构行为,用户通过分享的"作品"期望好友欣赏、接受来建构自我形象,从而实现想象和现实两个层面的交互。用户借助微信与好友的共时互动实现审美愉悦与社交实用功能的统一,与艺术"类而不同"构成微信分享审美的内在结构。通过微信分享塑造的自我形象既具有审美的普遍性,又指向现实个体。微信分享不能放在费瑟斯通带有精英色彩的日常生活美学框架中来阐释,它是偏向于社会大众个体普通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相似文献   

20.
塑造“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必须基于文化基因、媒介传播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的互动.根据媒介形态,“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具体表现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文化空间形态三种形态,此三方面互为依托、紧密联系.新时代“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需要从形象定位、内容创新、符号编码、业态与产品、渠道融合等多层面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