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刘渟 《天府新论》2012,(3):120-124
近30年来,艺术史研究方法与角度日趋多元,使之朝着更为接近人文学科的方向发展。在扩大自身研究范畴与领域的过程与探索中,几个关键性的方法论立场是决定艺术史保持学科个性和边界的重要方面。艺术史研究应把着力点放在"艺术本体",而非纯历史分析。艺术史是主观审美判断与客观实证研究相结合人文学科。以艺术本体为重心的艺术史研究,在方法论上应审视"图像"的意义,使艺术史视野下的图像研究为其他人文学科提供文化研究的话语参考,而并非使"图像"成为其他人文学科涉入艺术史学科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1995,(6)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学科(笔谈)编者按:"人文精神"的讨论引发了人文学者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反思,而这一反思则最终回归到人文学科自身的学术建设上来。在临近世纪末的今天,本刊特约了几位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就人文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与...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云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计算机科技的支持下,能够透过数据编码审视数据背后隐藏的解码信息。数据密集型研究迎来了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将引导人文学科从数字视野发掘出全新的洞见。因此数字人文堪称人文研究的"开天辟地"与"创世纪",能够开创人文研究的新纪元,有力地推动人文研究的数字转向。理论导向性的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研究需要从宏观上拓展数字人文的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纵深度,而实体性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战略上把数字人文打造成信息云时代联通世界、建构人文知识的共同体空间。  相似文献   

4.
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本体和本性与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对艺术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一直以理性本体与实践本体为学科本体,以揭示艺术活动规律、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世界为目的.与其所内含的"真"、"善"这两个维度相一致,科学性与人文性就成为艺术学所具有的学科本性.对于艺术的人文内涵的揭示离不开哲学方法;对于艺术学科学性的建构离不开科学方法.然而这种联合时常被单纯的学术专科研究所遮蔽,这导致艺术学研究陷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宣称享有特权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艺术学学科建设进程中,我们应重新确立对艺术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观念,准确阐释综合创新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数字人文在亚述学中的成功应用,可以向以消亡古文字和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冷门绝学”提供参照范例。文章首先对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CDLI)的资源和服务概况进行阐述,随后结合实例,对CDLI的数据结构、基于XML和ATF的楔形文字材料的数字化转译进行解析以及CDLI的知识共享方案进行剖析,最后归纳了亚述学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数字亚述学的未来进行展望。CDLI作为数字人文在“冷门绝学”领域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对亚述学本身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体系都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参照作用,其有关数字人文应用的理念和相关方法值得更多面临困境的人文学科借鉴。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种类,数码叙事与新媒介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媒介为数码叙事文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种文类也赋予媒介美学意义和艺术内涵.互动性和叙事性是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多元媒介间的跨越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构建了多维互动的数码故事世界,对它的诗性解读是数码叙事研究的主要动向,也是人类对可能世界中多种叙事可能性进行的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114-120
17世纪以来,随着汉语与英语学界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两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得到拓展,并且形成了具有常态性的交流互动的媒介方式和路径。从人员流动的角度来看,中英学界互动的媒介和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是留学、访学、讲学与旅学交游,二是学术移民或旅居;从研究成果的传播接受与影响层面来看,主要是学术论著译介与反馈性研究,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与跨国、跨语际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8.
孙超 《云梦学刊》2011,32(4):19-19
一、研究当下和未来学术大师产生的领域需要新视角在"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鼓励学术创新、追求学术品位、传递学术思想,对学术大师的研究,已从人文学科扩展到社会学科领域。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为中心,论述著名文学理论家、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其书以小说与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为立意,调动作者几十年来在文学理论、叙事学、现代主义小说等领域的丰厚积累,兼采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视角,在理论与分析的密切结合、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融通、遴选讨论对象的独具慧眼、多所会心的得失评骘方面都有鲜明特色,使该书显示出开阔、厚重、细腻、朴实的学术风格,堪称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对经济学中的"数学逻辑形式主义"和"工具理性"趋势的质疑和抵制,一股以呼唤人文关怀或回归人文精神为基本宗旨的经济学思潮悄然兴起.这股被称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或学术思潮正以一种低调但却相当稳健的姿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多个层面对主流经济学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对人文经济学兴起和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并试图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理论范式、方法论上的特点、对现行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评析和预测,最后对经济学未来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人文科学若干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学术分类概念,“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落后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代学术分类进入中国近一个世纪。近年来,学术界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的探求,对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呼唤以及制度层面的人本意识和人性追求,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都关涉着人文科学的地位问题。为此,专家学者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一、人文科学的现代性问题在“现代性”的视景中,人文学(英文Humanities,亦译人文科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经典学科,其知识图像已然模糊,知识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史(古代部分)的研究涌现了各种新的依托于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方法,随之而来的便是关于交叉学科下艺术史的学科边界的模糊性问题讨论,被不少学者称为学科危机。至于是否存在学科危机,对于新的各式研究方法而言它折射出哪些研究艺术史现状与问题,本文简单梳理了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史研究方法,着重区分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的关系和异同,谈到风格分析法、艺术社会学研究方法(这两个典型的内外史研究法)在具体研究问题上所体现的思路,及方法所带来的学科思考。为建构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学观提出方法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全方位地介入文学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从内在的表意体制看,数字媒介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改写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初的审美关系,造成了艺术表征关系的深刻变化;从外在的表现方式上看,数字媒介文学呈现为泛审美化和多媒体并用的转型范式.此时需要消除的艺术症结为:克服文学的技术化或日文学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提升新媒介文学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调整好转型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立场,让文学遵循艺术的规律而不是按照技术的设定来完成自身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14.
"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物艺术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它把玄奥的“造物”主体由天神转换为凡人,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它用“造物”科学地包容了物质生产的全过程,既大于工艺美术,也大于设计,从而建立了宽大的学术平台;它把造物和艺术放在本元文化的高度来考察,确认了造物美学与技术美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提出造物艺术进入人文学科的途径,确立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为设计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展示了理想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引发了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转型,并由此衍生出文艺学新的研究热点。面对持论者新的学术姿态,我们需要从学术理路上辨析转型期文学的理论形态、逻辑原点和价值本体问题,以揭开数字媒介文学的学理症结,廓清新媒介文学由学术资源向学理建构提升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7.
葛剑雄 《文史哲》2021,(3):184-187+255
学界通常所谓"文史不分家",其中的"文史"应指所有的人文学科。各人文学科都包含人文与科学两方面的因素。其中它们所涉及的事实、文本等属于科学,适用于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一切的理解和评价等则属于人文范畴。我们提倡科学与人文结合,关键在于科学与人文、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美学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板,尤其是他关于象征、古典、浪漫三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演变的论述,启发了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黑格尔理论相吻合的地方,比如在同一种艺术门类内部,基本上遵循黑格尔所揭示的由空间向时间发展的规律。但是,黑格尔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艺术史上由一种艺术门类向另一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它遵循的是由时间向空间发展的规律,从而颠倒了黑格尔的理论。当我们将黑格尔与颠倒的黑格尔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揭示中国艺术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6,19(5):5-10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相似文献   

20.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介接触惯习所形成的不同公众群体间相互分疏的艺术鉴赏状况。这就需要呼唤艺术公赏力的正常运行,后者是一种跨越当今艺术分赏格局而实现艺术家与公众及公共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对话的整体驱动力。研究艺术分赏的艺术美学后果,可见出戏剧性与真实性、类型性与典型性、平面性与深度性、身体性与心灵性等美学原则的相互冲突和交融格局。当前公民应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艺术学界应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