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生存的,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改变了自然属性.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压制、扼杀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人的本质的不是生物学上的类,而是社会关系,即使是人的类本性,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再塑造;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又生成于人的活动中.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时间,才能获得“价值生命”,只有通过占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得自由个性,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庄子提出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命题 ,是道家所认定的美的特性和标准。老庄的“朴素”是对先于一切而存在的自然本性的揭示 ,是天地大美的本体存在。朴素是体道的终极指向 ,朴素自然是人的本性 ,世俗的利欲污染则使人丧失了本性。美是一种超越形而下层面的存在 ,它的作用不是物的实用作用 ,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之用 ,于是无用又成了有用之用。老庄在认真地思考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风俗以至艺术现象 ,清醒地看到了各种与“朴素”相背离的现象 ,连文艺也堕落为损性害命的东西。从而认定美的本质在于朴素 ,朴素是贯于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晔 《北方论丛》2001,(6):71-75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与核心地位,影响他自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卢梭的“回归自然”的思想被华兹华斯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他们在倡导这一思想的过程中深邃的表达了热爱大自然,同情下层平民,憎恨压迫者的思想感情和作为。  相似文献   

4.
严耀中 《文史哲》2022,(3):75-84+166
山水诗及画在晋宋之交出现,是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被物化而归于自然,还是人将自然“文化”,这既是儒、道两家意识上的一条分界线,也是山水自然能否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之关键所在。人将自身的本性原情赋予自然,山水也就有了人格与人性,从而在文学艺术里作为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活泼能动的体现。如此构成的山水诗画涌现背景,是在魏晋六朝的玄谈中逐步形成的。在玄谈的思想交锋论辩过程中,山水被纳入以人为本的天地中,变得有声有色而活力四射,亦即所谓“山水方滋”。  相似文献   

5.
孙亮 《学术月刊》2022,(4):14-21
以“社会学”的名义去框定马克思,需要理解马克思与西方社会学之间的“革命”。对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建构原则的“社会性”缺乏深入关注,妨碍了我们对两者之间“革命”实质的理解,从而也会对建构马克思社会理论产生误导。以霍布斯与黑格尔为个案可以看到,“社会性Ⅰ”具有外在强制结构的特质,而黑格尔则更直白地在内在性维度的“社会性Ⅱ”层面为现代性重构提供方案。这两类思路也成为西方社会学在面对此问题时的基本思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切入,则可以看到,马克思指向的是“社会性Ⅲ”,他要求侧重面向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与人之行动的内在关联,从而在阶级与资本互动的逻辑上寻求人之存在方式变革,这也显示了马克思与西方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围绕人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人性归结为“就是人类自然本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承认人的自然本质”。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的商榷的。首先,有同志认为,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这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作为脊椎动物又区别于其他禽兽的生  相似文献   

7.
在山水旅游中游人通过观山看水体验山水“物境”的自然之美 ,因其身处其境 ,情景交融 ,由此产生“情境”。实现情感与理性的超越是山水旅游追求的“游”的最高境界。从“迁想妙得”中调整物我得关系 ,通过想象去创造 ,去获得人与物之间的精神交流 ,物我两忘 ,由心灵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浑契无间体现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8.
吴雅思 《理论界》2005,(5):183-184
作为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家,庄子将其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个人身上,从“法自然”的理论出发,将“道”作为人的本性,在批判儒家仁义道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性论。认为顺从天道而形成的自然之德是理想人格的表现,追求的是个人肉体的完整、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自由,并形成了探索在险恶的世俗环境中“逍遥游”的自由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就人的德性境界而言,孔子的“仁”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的目标与追求,而是关乎自己本身、来源于自身本性的一种生存状态。“勇”则是指源于人的道德本性的直觉任情和意志自由、自控。当“仁”展开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或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勇”则更为强调道德理性对欲念的抑制,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德行能力,表现为对刚健与柔顺二者的平衡、把握,也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同时,孔子也兼顾到社会价值目标对“勇”德的导向性,强调以“义”制“勇”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精神象征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生命意志,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日神精神象征着人的理性、智慧和文明的法则,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西方文学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矛盾与融合,体现了其文化内质上的矛盾与互补两重性,也体现了人自身的矛盾性和文化之悖谬。文学因其具有酒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获得一种自由进而拥有美感;文学也因其具有日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理性意志、捍卫人之为人的高贵理性、提升人之精神与灵魂品位,从而也拥有美感。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运载着文学所不可或缺的人性意蕴。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哲学的主题。哲学从其内在的本性而言, 是对人的本性把握的理论表达。对人的本性的全面性与历史性理解, 必然会得出人是境界性存在的结论。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 必然要构建表达人的本性的哲学境界。哲学境界体现着人对理想的追求, 对价值的确认, 对意义的构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既体现为人对外在世界的否定性超越, 又体现为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 印证着人对人的精神层级与品位的不懈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表明人对自身存在性质、生活价值与人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的理解程度, 是对人所生活与创造的意义世界的不断开掘, 是对人的内在生活底蕴的不断丰富。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贴切地表现了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的追求, 进而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的自身特性与魅力。因此, 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承载着重大的使命, 彰显出哲学的永恒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超越有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要求——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性”,这种冲动所要求的是尽量使人成为物质性的存在。感性的存在,而人作为这样的存在,他所感觉到的只能是在时间中转瞬即逝的~个一个的个别的、受他物限制的(有限的)东西,这样的人是一个只抓住现实性、只有感性物欲的人。但是人还有第二种冲动,即“理性冲动”(又叫“形式冲动”),“它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这种冲动要求从时间上流逝着的个别东西之中见出和谐、法则(包括认识中判断的法则和实践中意志的法则…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伦理到实践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理论学说,存在着三种理论误区,即价值误区、入的误区以及逻辑误区。其主要理论不足在于强调自然中心论的价值观而忽视入的实践本性。问题在于,自然有无价值与否是由人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自然本身不能作为自足的价值物。实践伦理观视价值为入的实践本性,人的实践本性既是入的价值生成的过程,也是创造自然的生命价值的过程。双方的统一决定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展开,而人的发展有待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塑造,从而为确立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关系而创造人的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信仰与工程     
信仰与工程都是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前者是人观念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态度;后者则是人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现实地表达着人的认知理性、实践能力、生存需要、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由于任何工程都是合目的性的主体尺度与合规律性的客体尺度的统一,所以,信仰作为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维度直接构成工程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关涉现实的工程运行,从具体的工程目的到方案设计,从功能到审美,从内容到形式,工程的实现总是或多或少地表达着人们的信仰成分。没有人类对改变自在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属人自然之能力的信仰所形成的工程意志,也就没有表达、确证和提升着人的类本性的工程。甚至可以说,工程是表达着信仰的工程,信仰更多地是对人的自为本性———类本性所决定的工程能力与价值取向的信仰。这不仅体现在作为满足信仰的工程、中国建筑工程中的风水观上,而且反映在西方上帝创世的信仰所表达的作为“天命”的工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一 美是事物本性适合于人的本性的那种性质。一切美都是事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的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因此,美可以用“主客体统一”来概括。客体,指事物、事物的本性,包括内容和形式,包括客观的作用;主体,指人,整个的人,不仅指人的精神的存在和活动,而且首先指人的物质的存在和活动,它包括人的全部本性——生理的、心理的本性,尤其是包括了人的能动的本性——人的创造自由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美是主客体的统一,人和物、人和自然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美或社会美都是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统一的条件和方式存在着差异。自然美是自然的生成,是天然地适合了人的本性、人的生活、人的实践的某个方  相似文献   

17.
哈嘉莹 《河北学刊》2005,25(4):116-119
“生态伦理”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它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及其引发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是以尊重生命、追求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特征,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文明对人的自然性的冲击所带给人们的不幸。在今天看来,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在很多方面与生态伦理观念都是相通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有时也被称作自然本质),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这点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有的同志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最纯洁、最高尚的,因为它表现了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貌,是人所固有的,没有经社会因素的干扰,因而是最纯真的了。在他们看来,一谈到社会,就掺杂着虚假成分,是对人固有的纯真本性的破坏。这些同志断言,人的本质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类共同性”。他们提出,探讨人的本质就是要寻找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般共同点。有人甚至认为这共同性是固定不变的,人作为人,不管时代、地区、民族和阶级的区别,都有一些永恒的本性;自然是和社会文化对立的,因此这种永恒不变的共同本性就是自然属性。有人直截了当地对“人性”下了个定义——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笔者对这些看法不敢苟同。我认为,只有正确评价人的自然属性,才能把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良心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是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因此,不仅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之,而且也应该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研究之。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研究,良心是社会评价活动的心理积淀,良心的不安或谴责体现着社会对个体所作所为的否定性评价,良心的不安或谴责作为痛苦而深沉的精神自我折磨表现着社会评价的权威性。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良心。恩格斯说,“共产主义不仅不同人的本性、理智、良心相矛盾,而且也不是脱离现实的、只是由幻想产生的理论。”“’列宁也指出,共产主义“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评价。””怀…  相似文献   

20.
黄玉顺 《学术界》2023,(3):129-137
杜维明先生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构想。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简单地相对于“物质”或“物质性”。据其论述,与“精神人文主义”相对的,是这样两种既有的人文主义:一种是“外在的人文主义”,即“物质主义”;一种是“凡俗的人文主义”,即“科学主义”,实质上指的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理性主义。换言之,精神人文主义具有这样两个思考维度:一是精神的内在性与物质的外在性;二是精神的超越性与理性的凡俗性。“精神人文主义”构想一方面极具启发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