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评骆耕漠同志的商品消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骆耕漠同志在《商品经济的消灭及其规律的探索之一》一文中,完全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甚础上的商品交换,甚至公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工农之间的交换也不是商品交换,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公有制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或不存在商品价值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全面消亡的观点。骆耕漠同志一方面把他的商品经济消亡论说成是符合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实际的,是对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持肯定态度的,是符合马克思列宁生义的。另一方面他把确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的观点,说成是“拘囚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是一种“不科学的流行观念”、“习惯说法”或“日常用语”,是“完全误解了经典作家的论点,离开经典著作的原意至少已经有十万八千里了!”骆耕漠同志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消亡论“有仔细研究和大加通俗宣传的必要”,为的是“及早帮助人们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术语和现行的日常用语,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真正存在经典作家所说的商品价值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严密的科学讨论,以消除各色各样的误解”,解决这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迄未解决的问题”。骆耕漠同志的如此等等观点与说法,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十分惊异。我们认为,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的确不是“无关实际的单纯概念之争”,而是关系到是否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导,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关系到如何对待和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到如何看待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的重大原则问题。正是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们同骆耕漠同志有着根本的分歧。在我们看来,骆耕漠同志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是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相矛盾的,是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相矛盾的,是和党的现行经济政策不相符的,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下面我们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与骆耕漠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学术月刊》在1979年第七期和1980年第四期分别刊登了金名俊同志的《竞争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李德华同志的《竞争是商品经济共有的客观规律吗》两篇文章。我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竞争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李德华、金名俊同志说:“竞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不是‘商品本性’的表现,而是‘商品生产者的天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特征,是涉及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1982年初,我们曾写了《论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特征》一文(见1982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探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理论基础,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结合体的观点。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一些同志注意。但是,限于那篇文章的篇幅,我们未及展开论述,这里打算就我们提出的观点作进一步论述,并作为对一些同志的答复。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讨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同志都提出了应该允许开展“社会主义竞争”的主张。特别是马洪同志在《红旗》上发表的文章,明确说:“实行市场调节意味着允许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并且指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都存在着竞争,只是竞争的性质不同。”现在,关于“社会主义竞争”的观点,似乎成为定论了。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这里至少有两点,需要提出来进一步展开讨论:(一)竞争是什么性质的经济范畴?竞争是不是商品经济共有的一个客观规律?它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有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二)为什么不能用社会主义竞赛取代竞争,而要用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取代社会主义竞赛?社会主义竞赛与“社会主义竞争”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时,有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之间应该允许互相竞争;竞争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吴同光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竞争》一文(《光明日报》1979年3月24日,以下简称《竞争》),详细论述了竞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吴同光同志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要搞清楚竞争的存在是以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竞争》一文认为竞争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是同商品经济的运动规  相似文献   

6.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7.
薛暮桥同志所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已经成为广大干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本重要教材。为了向同志们请教,现就该书第五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和货币”的内容,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商品经济是一种很古老的经济形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又有一定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取得统治地位,达到了它的极盛时期。当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后,商品经济的命运如何?它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已有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已达很高程度的条件下产生。因此,它可以立即实现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公有制;人们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是在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这是我们多少年来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那么与此相联系的,作为整个经济运行出发点的劳动是否具有直接社会性,同样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此经济理论界无论教科书还是报刊杂志几乎都在沿用以往的传统观点,即认为社会主义劳动都  相似文献   

9.
卓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尤其是把《资本论》的原理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作出了贡献。卓炯同志的经济理论是多方面的,可说自成体系。这里只对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作些简要的介绍。1.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学家,1962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他说:“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和私有制下的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同志对发展商品经济与克服拜物教思想的关系重视起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有的同志提出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两重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会导至拜物教的产生。“我国的商品经济虽然是有计划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但它毕竟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商品拜物教这种社会意识的产生。”(见1986年6月4日《羊城晚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两重性》一文)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在改革实践中大胆探索而取得的重大突破.然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相关研究中,却出现过不可忽视的偏向.一种一度颇为流行的观点是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按劳分配直接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论述的有关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原则,是和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形式相联系的,因而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不能兼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实在我们面前设置了这样的“二难选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就意味着要否认按劳分配的客观存在;如果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就意味着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属性.上述论点的偏颇其源盖出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质.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要求缺乏全而.科学的理解.本文拟对此直抒浅见,并进而就与之紧密联系的按劳分配的有关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空想,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主张应该以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分配取代按劳动量分配。王建国同志的两篇文章就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以下简称王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王建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如何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想就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对蔡馥生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与卓炯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符合什么样的实际?蔡文说:“就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看,说它是商品经济吗?但农村生产的粮食四分之三是农民自己消费掉的,国防工业企业的军用物资,说它是商品也说不通,同谁交换,交换什么,这一矛盾三十多年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实际矛盾吗?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的性质?最近,蒋学模同志在《再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通观该文的主旨,无非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是好的,应该大力发展,其它性质的商品经济,存在不少毛病,酿成许多恶果,应加以限制。我认为此论有许多不妥之处,有必要提出商榷,以就教于蒋学模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5.
8月15日,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和省体改研究会联合举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讨论会”,与会同志从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于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原有一些提法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提法。其联系表现在,一是它们的经济主体以及对经济主体的要求是相同的;二是它们的运行法则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刊登了蒋明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质疑》一文。文中有一注说:“严格说来,列宁连国家用来交换农产品的工业品也不认为是商品。列宁说:‘必须特别重视商品交换问题(包括产品交换在内,因为用来交换农民粮食的国家产品,即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已不是政治经济学上的商品,决不单纯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成其为商品)。’”这段话是一九二一年五月,列宁在《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中说的。作者试图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与商品经济是相排斥的。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这里不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末,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薰华同志的《<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一书,我认为它抓住了《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本质。张薰华同志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时,总是联系到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即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超出资本主义界限,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商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①我的看法更广泛一些,凡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这才是《资本论》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列宁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同时每一生产者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的概括,不仅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但是,直至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一致,仍存在较大分歧。最近有些同志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立脚点是商品经济”。对此种阐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只能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但它又不是产品形式的计划经济,而是商品形式的计划经济,简称商品计划经济。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科学命题,这是对只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否认存在商品经济的传统观点的突破。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51页。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形式的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不仅为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范畴。因而我们应当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范畴的丰富内容作深入研究。本文仅就其经济联系形式的属性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