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内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凸显了人的独立意志、存在价值和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历史、人生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史记》悲剧人物结局的美感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史记》悲剧人物的最后时刻 ,发掘悲剧人物身上潜藏的价值因素 ,分析三类悲剧人物结局并得出三类美感形态 :悲壮、悲慨、悲惜  相似文献   

3.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最大学问家。他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写作《史记》时是贯穿了他的许多基本思想观点的。笔者仅就他的道德观和法律观谈一些看法。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与儒家相对立的道德观 司马迁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因此他在《史记》中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与儒家相对立的道德观。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孔子和孟子的看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关于《史记》表重要作用的认识梁玉绳是清代著名朴学大师,他花了毕生精力,撰成《史记志疑》一书,摘取《史记》正文,分条详考。钱大昕称此书是可以和“三家注”相比拟的《史记》第四家注。《史记》一百三十篇,表只有十篇,但《史记志疑》全书的三分之一却是对史表的考辩。究其原因,表的错误更多一些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表在《史记》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梁玉绳在考析《三代世表》篇的开头说:  相似文献   

6.
<正> 一在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给拉萨尔的两封关于《济金根》剧本的批评信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讨论。其一:不少研究者从历史真实这个角度来解释革命导师对拉萨尔的批评,即强调革命导师对济金根这个历史人物悲剧所作的精辟论述,而忽略对“济金根”这个艺术形象所作的正确评价。个别文章如《济金根辨》虽然提到“历史上的济金根”和“拉萨尔的济金根”这两个概念,但在论述“济金根能否成为悲剧的主角”上,仍是就历史人物来谈的。其二:关于这两封信的内容,上述研究者又都认为两位导师虽然“事先并没有交换过意  相似文献   

7.
《史记》、《汉书》对人物个性与命运逻辑的表述迥然有别。《史记》记述人物以天性为主,《汉书》则以德行为主;《史记》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汉书》则认为德行决定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在历史观、写作宗旨上的差异,以及两书反映的史实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诗歌是绝美的,这种美是悲剧美.这种悲剧美有它的艺术特征.我想就这一点淡谈自己的看法.屈原用创造性的诗歌结构艺术,在展现其政治悲剧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的同时,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其强烈而深广的爱国情感,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奋斗者的特立独行的情操和丰富复杂的心态.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征的作品无疑是《离骚》.《离骚》是一篇规模宏大的抒情  相似文献   

9.
《史记》所记人物中,弱者哭,强者也哭,失败者哭,胜利者也哭。通过对种种人物哭相的分析,使读者对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和了解更为全面、深刻、对《史记》的写人艺术成就有个更为深切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鲁春梅 《理论界》2007,4(3):184-185
张爱玲是一位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就是一个个悲剧故事,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叙事常常体现在人物心理的停滞与时代不断前进的落差中,体现在平凡的男男女女在欲望面前的不能自持。这种悲剧美不是崇高的力之美,而是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划了许多人物,尤其是悲剧式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是司马迁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 战国时期宋末世三君——桓侯、剔成、王偃是宋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关于他们的文献记载却极为杂乱,很多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清理和解决。本文拟据现存资料,作些初步考察和论证。(一) 宋国末世三君的年代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史记》中关于宋桓侯前到景公时的年代关系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如《左传》云:宋景公于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立,鲁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卒,在位48年。而《史记·宋世家》云宋景公在位64年,《六国年表》云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前451年)。《史记》在记述宋休公之后又说:“其子辟  相似文献   

13.
在古文评点系统中,《史记》尤为后人所重。明代是《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期。茅坤的《史记抄》用心独到,评论精妙,且多发明,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史记》评点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茅坤极为推崇司马迁叙事才能,着眼于探求《史记》章法严谨、摹画精妙、手法多变的"叙事之法"。并且抓住历史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史记》的写人艺术。茅坤认为史迁之文独具"风神"之美,呈现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4.
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07,(3):112-115
古今学者多将《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人生悲剧归之于他贪恋富贵。其实,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不同的思想信仰会造就不同的人生选择。李斯人生悲剧的根源即存在于荀子、韩非的人性学说之中。他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论而抛弃了荀子关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处心积虑地追求功名利禄。在君臣关系上,他背弃荀子关于做谏、争、辅、拂之臣的思想,而服膺韩非关于君臣以利相交的人性学说,在决定秦王朝命运的沙丘之谋中做了赵高的俘虏,由此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也酿成他自身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5.
互见法是撰史的一种方法。把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司马迁在《史记》中广泛运用互见法,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五体结构撰史,因而能容纳丰富的历史材料,这是其优点。但是,一个人物的事迹或一个历史事件,总是错综复杂和彼此牵连的,所以,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史,若是一个一个人物分散来写,势必会造成记事重复冗赘,这又是五  相似文献   

16.
保定学院刘玲娣教授的《(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是一部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将地方志、考古资料、历史地理等文献史料与史籍相结合,较为系统地研究《史记》中河北人物的专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读后感觉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研究角度新颖,二是研究方法较为独特。在浩如烟海的《史记》研究专著中,称得上是后出转新的著述。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 ,司马迁在表现和评价法家人物的悲剧命运时 ,陷入了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盾之中。司马迁过分地强调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不足 ,而相对地忽视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史记》法家人物的传记中 ,他们的悲惨命运并未构成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悲剧色彩很淡。道德评价压倒历史评价是造成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 ,表现出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 ;这既是对历史实在的二律背反的正确揭示 ,又深深地打上了他主观思想感情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述了建国三十余年来关于《史记》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特点、不足,以及当前关于《史记》若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对今后的展望。文章特别指出,《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而我们对《史记》的研究水平、状况,同《史记》的地位、影响很不相称。今后,应当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加强对《史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0.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