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陈乃圣同志在《浅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内容》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产品成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实际成本" (见《东岳论丛》1983年第6期).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大家知道,所谓"商品的实际成本",按照马克思的原话来说就是"商品的实际费用"或"商品的价值".原因是:它们都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资本论》第3卷第33页).  相似文献   

2.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伴侣。其实马克思主义本来就不曾割断社会主义阶段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较详尽地论述了处于“私人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和消费品的个人所有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消费品的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首先,他确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每个劳动者具有“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和“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生产者这样的双重身份和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页)这是社会主义劳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一年末,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薰华同志的《<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一书,我认为它抓住了《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本质。张薰华同志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时,总是联系到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即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超出资本主义界限,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商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①我的看法更广泛一些,凡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这才是《资本论》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列宁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同时每一生产者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  相似文献   

5.
<正> 《人文杂志》1988年4、5期连载刘承思同志《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一文,从商品经济的原因等基本理论到发展商品经济是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等实践问题,全面批评了以卓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我们认为,刘承思同志的许多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值得商榷的.一 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还是社会分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私人劳动论和列宁的社会分工论?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而对立物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资本论》的辩证法,就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本文的任务企图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是如何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矛盾的。(一)第一篇所分析的一些矛盾的相互关系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必须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凡主张实践的要素“包含着实践的目的、对象、手段、结果和实践活动本身”的同志,都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过程的一段论述很感兴趣,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曾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1卷202页)但是,“劳动”不等于“劳动过程”——如果劳动就是劳动过程,已经“包含着”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话,那么,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批判,岂不成了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学家卓炯的新著《政治经济学新探》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十四题,共十八万字.这是继论文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后,作者研究和发掘《资本论》的思想及其体系,探索商品经济理论的新作,也是卓炯同志二十多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总结.书中反映了卓炯同志对《资本论》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细致考察,是他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二十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使各级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工作人员,都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和领导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力,提高科学管理和业务技术的水平,力求在自己的职务上逐步成为专家”。为了提高组织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加速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学会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资本论》第1卷,1975年版,第367页)这就象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提出要对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生产机构进行管理。(参看《列宁全集》第27卷,第143页)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成本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大家的看法不一。在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中,曾经对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下了科学的定义:“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共有四卷,第一、二,三卷是《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它的任务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运动规律;至于第四卷,又名《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历史部分,其任务是批判性地考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文要探讨的,是此书历史部份的起点问题。能否象有些同志的看法那样,比照《资本论》前三卷的起点问题,简单地认为,《剩余价值理论》的起点,就是马克思开篇的那个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并进而肯定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就是重商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不了解这部手稿写作、出版的历史情况,仅从形式上去看问题,是很难确切定论的。  相似文献   

14.
薛志贤同志在《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就《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的结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而且产生了新的混乱。例如,他认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先于货币。”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这就是说,马克思研究货币的各种职能是以货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为指导,就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问题,与樊季刚同志商榷。一商品,从它产生以来,历经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它仍不可遏制地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产品转化为商品?究竟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这个问题,从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争论焦点之一。如果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列宁和布哈林的论争算起,至今已达六十年。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少见解。《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樊季刚同志《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的文章,分析了商品经济萌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提出:人们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造成的劳动本质差别,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何为劳动本质差别呢?文中曰:一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异质的”(即劳动的具体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劳动者的“劳动又是异量的”(即劳动者在生产中付出劳动  相似文献   

16.
研究《资本论》的主线问题,首先要弄清质料与形态的对立统一关系;其次,主线只能是质料与形态的原初矛盾,不能是形态与形态的派生矛盾。由此可以得出: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线——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性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第二,学术界广泛流行的关于商品生产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只能是商品生产的派生矛盾;第三,《资本论》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不过是这个矛盾的抽象表现。  相似文献   

17.
陈征同志: 看到您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载《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上),有些想法,拟通过这封信就教于您及其他同志们。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要点问题,我和周成启同志在拙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也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这大概就是您的文章中所概括的第五种观点(略有出入)。我现在仍坚持原来意见,并对您的一些论述提出商榷。第一,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应当包括商品二因素的理论。具体内容就不  相似文献   

18.
商品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一个新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商品生产。这个问题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解决,因此很有讨论的必要。作者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相互对立的吗?》(《学术研究辑刊》1979年第1期,《人民日报》1980年3月13日摘要转载)一文中(以下简称前文)对此问题作过初步探讨。《学术研究辑刊》1980年第2期上发表了《关于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该文),对我在前文中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在这里,我想在前文的基础上就商品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兼答该文作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时,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并且指出:“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后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第716页)于是,他得出结论是:“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包括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本文拟就社会实践的要素问题,谈一些看法。 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劳动时曾经明确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02页)。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的这个分析说明生产斗争实践是有着明显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