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想就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对蔡馥生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与卓炯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符合什么样的实际?蔡文说:“就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看,说它是商品经济吗?但农村生产的粮食四分之三是农民自己消费掉的,国防工业企业的军用物资,说它是商品也说不通,同谁交换,交换什么,这一矛盾三十多年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实际矛盾吗?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一、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的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好文件,它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同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的实际结合起来,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决定》中未提共产主义,也没有提产品经济。为什么不谈共产主义呢?我想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距离我们这个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极低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很遥远。不管当今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但何时可用产品经济去代替商品经济?何时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谁也不敢下判断,判断了也等于空谈。为什么不谈产品经济,只谈商品经济呢?我想,作为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4.
读了本刊第四期发表的赵德麟同志撰写的《也谈商品经济与不正之风》一文(以下简称赵文),很有启发。但该文将当前出现的不正之风归结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提出“不正之风等消极现象与商品经济同步发展”、“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拜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为指导,就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问题,与樊季刚同志商榷。一商品,从它产生以来,历经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它仍不可遏制地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产品转化为商品?究竟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这个问题,从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争论焦点之一。如果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列宁和布哈林的论争算起,至今已达六十年。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少见解。《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樊季刚同志《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的文章,分析了商品经济萌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提出:人们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造成的劳动本质差别,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何为劳动本质差别呢?文中曰:一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异质的”(即劳动的具体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劳动者的“劳动又是异量的”(即劳动者在生产中付出劳动  相似文献   

6.
读了《光明日报》一九八○年八月三十日发表的林子力同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探讨”一文,颇受启发。但也感到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在把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也是几点不同的看法写出来,参加这个讨论,以就教于子力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命题在今天已经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确认。然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原因却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迄今仍没有统一,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较大;而且各种观点几乎都有缺陷,论证难以使人信月艮。 就我国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原因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来看,其缺陷也是极  相似文献   

8.
品读杨庆祥力作<消费主义的神话>,从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问题实质两个方面进行争鸣.<消>文批评问题的实质是文学消费本质问题,印中国文学市场分化趋势加快,初步形成文学分层消费和分众传播格局,传统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主导地位将被各种类型化的文学科目取代,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文学消费转型过程.郭敬明们具有先天禀赋比较优势和消费市场环境外部推力,是参与文学市场分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文学体制精英如需重建广大读者信心和塑造崭新市场局面,当务之急并不在于迫切表达形而上的现象批判,重要的是如何在消费主义时代重建中华历史文豪的豁达气度.希冀以一种后革命式的激进文学评论风格,唤醒中国现当代文学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所有权“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的思想,是我们揭示直接劳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真正原因的钥匙。因为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只要有直接劳动存在,物化在不同使用价值中的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就会存在,从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交换主体也便会存在,从而交换主体也就依据自己在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导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普遍地运用于生产,劳动才会逐步从生产过程中转移出来。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到那时,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就会崩溃。  相似文献   

10.
于凤村同志就商品經济問題写了不少文章,其中《申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和《論商品經济》两篇文章,强調了必須很好地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設服务的意见,我基本同意。但是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唯一条件、“商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恩格斯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史作过系统、精辟的论述,但在商品生产生原因及有关问题上,有一些学术论著提出了几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因此,就上述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与历史事实相结合,还很有必要。一、关于商品生产产生原因的理论为正确阐明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有必要先把商品生产的构成解剖一下。依据历史实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商品生产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①一定社会集团或个人所生产或制作的某种物品有比较经常的、一定数量的剩余,但还不能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②这些集团或个人分别在不同门类、专业中劳动,又以交换的形式相互联系,分别创造不同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的性质?最近,蒋学模同志在《再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通观该文的主旨,无非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是好的,应该大力发展,其它性质的商品经济,存在不少毛病,酿成许多恶果,应加以限制。我认为此论有许多不妥之处,有必要提出商榷,以就教于蒋学模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3.
孙恒志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产生原因的探索》一文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劳动力属于生产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是由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产生的。“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与个人占有劳动力的矛盾,不仅在社会与生产者个人之间,而且在各个社会主义企业之间,都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从劳动力的归属来探讨社会主义商品产生或存在的根据,读后有所启发。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基础。郝国印同志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不是公共利益的基础,并从许多方面进行了论证。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与郝国印同志商榷。为了只在经济科学的研究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作两点限定:第一,我们讨论的个人利益不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一切个人利益,而是专指物质生产领域内劳动者用于满足自己直接生活消费的物质利益。第二,讨论个人利益是不是公共利益的基础,这里的所谓基础,应指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决定作用。即,个人利益是不是公共利益产生的物质基础,公共利益是不是来自于个人利益并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之上。超出这一范围的其它意义,一般不应涉及。  相似文献   

15.
宋养琰同志说:“计划经济的科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予以论证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一切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或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是无法正确地去认识和利用客观一切规律的。一切规律支配着人,奴役着人,人成了规律的‘奴隶’。当他们谈到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时,认为到了那时,  相似文献   

16.
冯丛林 《理论界》2008,(9):86-88
说按劳分配要以废除商品货币为条件,这与马克思观点相悖,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这样说。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并不相斥。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相结合,还使按劳分配既简便易行,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并不相斥。而且社会主义经济采取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它使价值规律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江汉论坛》1987年第7期发表了钟明荣同志的文章——《论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的矛盾》(以下简称《钟文》),该文对我国现阶段分配问题的议论,不乏精彩之处.但是,我以为,该文中的某些提法,似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特提出来与钟朋荣同志商榷.笫一,《钟文》中第一部份的通栏标题是:按劳分配是产品经济的特有现象,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的确,按劳分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并加以发挥的,并且马克思曾把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产品经济的运行结合起来分析.但是,能否就此断言,按劳分配是产品经济特有现象?当然不能,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对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认识不一,分歧较大。 《经济学文摘》1984年第十期发表了曾牧野和杨志和同志合写的《特区经济研究若干理论问题评述》一文,对经济特区的性质作了专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人,无不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或原因(条件和原因往往被混为一谈),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包括物质利益有差别的经济实体).我认为这种"两条件论"可用以说明商品经济历史的产生,但用来说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