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05年的改革力度不仅比2004年更大,而且比人们意识到的改革力度也更大。常修泽说,这与当前中国的改革面对着三种力量有关。一种是来自社会各层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深化改革的内部动力。二是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之后面临的外部压力。第三股力量是来自新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推进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部署的改革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常修泽初步梳理了一下,大体上有五组,十余个方面。第一组,农村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征地、流转、抵押、保护等制度)改革; 农村税收制度改革;农民工制度改革等。第二组,国企、民企等所  相似文献   

2.
“交税就是买政府的服务” 赵国君(法律文化学者):茅老,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税收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还是要从老问题开始.什么是税?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要说什么是税.应该问一句:交税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本文沿着张维迎新著<市场的逻辑>一书的分析理路,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分析.提出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所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张维迎所说的"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这一见解是有道理的,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共识.根据过去三十多年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化事实",出现"中国经济奇迹"并非如张五常等经济学家所说"地方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是由于引入了市场机制.值得警惕是,过去导致中国三十多年经济增长的一些贡献因素,可能会逐渐变成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分配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既定的前提下.真实和鲜明地反映了社会集团与社会成员得到了多少生产成果.社会分配问题始终同每个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任何改革无不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的变化和重组,分配方式的进步与否直接起到推动或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此,对社会分配问题的研究.历来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学术界,对当代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东北师范大学金喜在教授撰写并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以专著形式对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内容给予系统的揭示和理论说明.这部专著是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中突出的新成果,也是作者10余年来作出极大努力和辛勤探索所完成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5.
市场机制的功能是市场机制本身的运动对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各种积极作用.由于对市场机制功能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设计计划和市场的结合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因而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学家对市场机制的功能讨论得比较热烈.从他们对市场机制功能总的分析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商品经济中的财政职能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在研究商品经济中的财政职能及其实现形式,重要的不是讨论财政职能的概念,而是要着重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即如何改革财政机构、强化财政职能、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就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供研究参考。 一、如何认识商品经济中的财政职能 要科学地论证商品经济中的财政职能,首先要解决逻辑问题:如果我们认为把财政的本质归结为与国家(或社会)相联系的分配关系是正确的,那就要科学地论证这种分配关系应该而且必须承担什么社会职能,即财政分配的职能,不能再犯“分配关系的职能是  相似文献   

7.
十年改革期间,经济学界积极探讨改革理论,设计改革方案,为改革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学科性质的关系,经济学家更倾向于关心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经济效率的提高,而较少关注社会各阶层群众在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变动中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上层建筑中各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改革的影响,使得改革后期许多累积的社会矛盾得不到有序的释放,导致了社会危机的产生。这说明,在指导改革的理论中,应引入社会学,尤其是需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社会学。现在是在我国建立经济社会学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进行我国的伦理学建设及如何加强它的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过去十余年, 伦理学各学科及其理论本身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存在着脱离生活实际、满足现状、效益不佳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要切实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 结合我国实际, 科学地借鉴、吸收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伦理思想, 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学;要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实践, 对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道德回答,研究伦理道德的具体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重视自身研究方法的改革和完善,使伦理学研究再上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不仅由于发展中国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而且还由于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人们不仅在社会发展过程如何启动,如何实现经济起飞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在社会发展目标问题上出现困惑,而且在使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当代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人们长期以来所使用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分不开的。综观社会发展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到,6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经验的、实证的方法。人们主要以决…  相似文献   

10.
“退出论”是所有制改革的一个理论热点,如何评价和对待“退出论”也是决定今后中国所有制改革基本走向的关键。国有企业究竟应否退出?退出范围、退出方式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如何定位的问题。创办和保留国有企业有何必要?国有企业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正在做什么以及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控制力怎样加强?这里想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1.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处于大规模转型和持续增长中的中国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结构性变革的大问题,它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当前面临的小问题完全不同,因此中国经济学家与西方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也不相同。如何表达中国面临的这些大问题,经济学家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研究取向和方法,文章以城市化、区域经济、产业组织与企业等领域中涉及的大问题为例给出说明。要解决这些大问题,需要对制约结构性变化的法律或其他各种制度有通透的理解,并建立一个总体性的比较研究框架。对中国经济的出色研究,会带来一个或更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更重要的是,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所做的研究,对中国以及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通常人们会认为,儒家文化与金融发展有什么关系?金融发展与中国家庭重新定位有什么关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嘛。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三者之间不但有关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关系愈来愈密切,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南方周末》 (2001年 2月 8日 )刊登了题为《樊纲 张维迎改革对话录》的文章,读后你能体会到两位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问题深深思考后的真知灼见和坦白胸襟。   在谈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两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权力的资本化、货币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已经取代国企改革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这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当,就容易形成“利用权力经商、利用经商谋权”的制度化腐败,以致掉进像经济学家张五常所提醒的“印度陷阱” (即在旧体制不变的同时又利用新体制牟利 )中去,从而成为社会稳定最大的破坏因素。因此:“首先要从理…  相似文献   

14.
“左”的影响与旧习惯势力是改革的两大阻力。本文试对旧习惯势力作一些剖析。 习惯,是社会生活在社会个人、集团、阶级、阶层等意识中的反映。它经过历史的沉淀、演化,及某种阶级的理论影响,会变成一种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社会力量,通常称为习惯势力。习惯势力对社会物质生活有巨大的反作用。反作用的性质如何,是由习惯势力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如封建迷  相似文献   

15.
既往有关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研究,多从分析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角度入手研究如何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本文则以研究农户金融合作需求与偏好为视角,希望从整体上把握农户、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户的金融合作意愿和偏好,以期为我国落后地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提供新的经验性结果.根据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不足;广大农户具有广泛的金融合作意愿;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户更偏好于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参与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6.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生产个体经济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什么是小生产个体经济?它的性质如何?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一切不仅仅是实践问题,而且首先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小生产的论述,而且这一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制"改革是行政改革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部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难题,包括各界对这场改革的期望过高、部门职能边界划分难以明确、大部内部"三权"之间的制约和协调,如何使大部委真正为服务型政府的愿景而运行,如何化解利益调整中的阻力,党政机构如何有效对接、对大部门的运行如何监督等.大部制的改革应当采取渐进式的道路和方式,要提升改革执行机构的地位和权力,应当在大部制中转变职能,地方大部制改革要走差异化道路,要培育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并建立改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林毅夫 《东岳论丛》2004,25(5):5-30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 ,在长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 ,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精到的研究。在经济学方法论上他提倡要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摒弃和创新方法与原则的探讨。在本次访谈中 ,林毅夫先生对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实际结合、科学的经济理论应具备哪些特征、关于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 ,显示出其对经济学研究的智慧和真知灼见。本刊特将“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全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颜中军 《船山学刊》2016,(4):111-112
正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方式中,而且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构成元素。社会的变化不仅使曾经被社会所接受的一定类型的行为成了问题,而且也使得那种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得到清晰界定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麦金太尔在《伦理学简史》中表达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谋而合。我们对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理解不仅需要从思想史及道德观念的历史流变中去把握,而且更需要对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生活方  相似文献   

20.
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困境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丽萍 《理论界》2007,(5):42-43
行政改革是社会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过程,成功的行政改革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消解和分化改革的阻力,培育和壮大改革的动力,这是改革往何处走和能走多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因素以及所面临的动力困境的基础上,对如何培育和壮大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