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并形成新的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后四中全会后,又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对此做了深刻的结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不放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突破。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虽然在正确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不是这一问题探索的终结,而是把这一探索、研究引向深入。历史上,市场经济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迄今,世界上的市场经济.一般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包括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是以私有化为前提的。唯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认识与处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本文试图在简要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我国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一论断,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使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模式进一步明确和具体了。然而,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这个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关键却在于如何认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基础。计划与市场“谁统一于谁”或“谁内在于谁”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模棱两可的回答更无益于改革实践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一目标模式,是深入领会和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关键环节。现结合对党的十四大报告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动态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有哪些理 论问题需要探讨 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方面,有两个主要的问题需要深入讨论研究,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的关系,一是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或者说部门管理和地区管理,集权和分析的关系。 第一个主要问题里又包括如下几个问题: 一、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前两年有人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各种经济成并存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必须破除调节手段具有社会性质论、破除计划调节直接论、破除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作用范围局部论,否则,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必须破除调节手段具有社会性质论 调节手段是否具有社会性质,或者说计划调节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调节手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在我国是计划与市场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新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的基本点在于计划与市场的特征与功能及其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过去,被人们喻之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之所以难以突破,关键在于我们自己,人为地设置了一些理论禁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能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也不能引入市场经济范畴。所以,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很难有实质性进展,也难以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指导。现在问题已基本清楚,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说: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既然如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就是一个亟待讨论并取得共识以指导实践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看法,抛砖引玉,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原则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过去那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体制,毫无疑义要进行改革。十年来,我们在实行计划指导的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取得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效果。”这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在理  相似文献   

12.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关系改革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文中总结我国经验,有的放矢地阐明了改革经济体制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体制上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揭穿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并具体地论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论”、“计划——市场排斥论”,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和“计划——市场结合论”,进而把商品货币关系由狭小的消费品领域,扩展到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其他物质资料及某些非物质资料领域,从而把市场机制引入到资源配置系统,这是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发生、发育的理论始点和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问题周秀宝,李祖芳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相似文献   

15.
(一)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难题。自1979年改革以来,理论界对此两者关系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总结了过去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高度概括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对计划和市场关系又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由于  相似文献   

16.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开放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全局,必须经过论证,谨慎从事。本文仅对几个理论问题谈几点意见。一、旧体制下有没有生产资料市场?这是研究生产资料市场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旧体制下没有生产资料市场,现时的任务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如果旧体制下有生产资料市场,就是如何努力完善的问题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什么是“市场”谈起。“市场”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关系的统称。列宁认为,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分不开,“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举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研讨会”上,一批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为市场经济正名的时候到了。经济学家吴敬琏直言,十多年来,理论界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提法很多,如“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等,就是不敢提“市场经济”。咬文嚼字的结果,多次导致改革的停顿,经济的滑坡,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应该把市场经济明确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童大林指出“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应该在理论研究、报刊宣传中得到肯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在我国,它经历了从照搬苏联模式到独立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从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求突破,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抓革命,促生产”,走以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生长点的发展道路到发展是硬道理,以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生长点的建设道路.这一历史转变,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一、从“以苏为戒”,寻求“适合中国的路线”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历来以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精神而著称.他一生厌恶教条主义,反对照抄别人的模式.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搬了苏联模式,他心里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认为“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毛泽东觉察了苏联体制的弊端,提出“以苏为戒”,不能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随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改革及若干经济建设的新方针;要正确处理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十大关系的提出,表明我党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基点,许多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宏观调节的目标模式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观点。在我看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实行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把计划与市场融为一体的统一的计划市场模式。这无疑使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进一步接近了社会主义的现实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