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的空白有两种一种是形象空白,一种是意义空白.形象空白有三种形态,即"不全"造成的空白、省略造成的空白和停顿造成的空白.意义的空白是指形象的不确定性.艺术空白的召唤价值在于第一,它留给欣赏者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或意义空域,而这些空间和空域,都意味着创造;第二,艺术空白能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这在感觉效应上就是所谓"余味无穷";第三,艺术空白使欣赏者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在审美愉悦中自然升华.  相似文献   

2.
在《等 待戈多》中,戈多 的缺席使等待成 为可能,但等待 只有进入意识,在 内在时 间流的持续、转换 或共生中才能存 在;而缺席的无 限延宕又恰恰使 过去、现在、将来 的时间区划 凝固成为无差别的 平面场,也就破坏 了对内在 时间意 识( 即“等待 意识”) 的感 知。因 而,“等待 戈多”昭示的是一 种等待等待自身 又颠覆自身、意 识确证自身又遗 弃自身的永恒 游戏或悖论。  相似文献   

3.
《终成眷属》的表层存在“爱情与偏见”的冲突。但从结构、情感两个层面分析后,我们可以从表层的冲突中发现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审美空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沉默”作为一个文论概念,首先应是由马舍雷提出的,他针对的是文本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强调文本意识形态的隐秘性。“沉默”是由作家设计而成的,也可能是无意而为。“沉默”本身具有否定性质,这是语言本身的有限性所致,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无奈,这势必使文学成为艺术就具有了超语言性。“沉默”以一种无限澄明的存在构建作品存在的样态,它发出的充满感召力的“召唤”吸引着读者与作者进行内在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沉默”要以想象性阅读活动来诠释其内在的美质特征,从而使文本意义呈现无尽的“绵延”之态。“沉默”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有限的遮蔽。  相似文献   

5.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剧作,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了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芜,同时,贝克特又赋予人们等待和希望,他认为,等待便是希望,有等待才有希望。这也正是这部戏剧留给我们的启示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伊瑟尔本文的召唤结构理论和朱立元的文学作品——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同时又结合文学传统理论来论证《麦田的守望者》作品的独特型——召唤性,解读作品在当代读者和评论界引起的纷争和不同反响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实验戏剧《车站》有着相似的等待主题,但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有明显区别。《等待戈多》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们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痛苦过程。《车站》虽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创作手法,反映的却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否定消极的等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等待是经验时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学作品中的等待折射出了不同时期人类的时间观和精神向度。时间从最初的"测度"到直面"本真",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的阐释。不同时间观的出现也同样起着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时间观的流变反映了文学思考从对外界的关注向内转的演变过程。文学用具体情节和人物表达出了时间与等待这个深刻哲学命题的思考内涵。  相似文献   

10.
年的召唤     
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相似文献   

11.
等待与漂泊是文学传统中以救赎为中心的古老母题,在《圣经》中,救赎最终表现 为重返乐园。《等待戈多》围绕着这两种行为展开,但人物行为的隐喻性却突破了舞台时空 的限制,舞台上的时间连接着过去未来,空间隐约指向天堂地狱,等待和漂泊无休无止,人 们却离最初的乐园越来越远,看不到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近三百年间西方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诗人(艺术家)各不相同的规定和表述,直接来自言说者艺术观的差异,对各种艺术观的历史化处理将会揭示它们与特定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的关联.近三百年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再到跨国控制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此决定的意识形态结构地形的变化,在总体上召唤着理论家和批评家作出应答,他们主要围绕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轴设计的各不相同的诗人形象都是对这一召唤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莫言短篇经典《白狗秋千架》女主人公暖两次无望的等待造成了自身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而等待的主体、等待的客体,在人生命运转变中,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和作用力,暖抛弃了传统的顾影自怜的凄美心态,表现的是一种决绝坚忍的个性特征,而被等待者"我"对暖半生等待的思考与回应,实现了传统文学"等待"主题内涵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电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媒体文本,通过视听元素构建形成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从视听元素层到意象层,再到意蕴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3个结构层次中视听元素融合形成的“不确定点”和“空白处”,激发受众想象空间.受众根据自身的“先在结构”,“补白”构成理想“世界”,接受并自觉倡导传承电视公益广告所传播的真善美.电视公益广告文本召唤的想象空间以其视听艺术方式改变受众的所思所行,艺术化地引导受众的社会实践,其艺术美学范式成为了一种媒介经典.  相似文献   

16.
李春红 《金陵瞭望》2008,(13):19-19
葛朝金是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工。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小葛火线加入共产党,当年获得“南京市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初,小葛又获得“南京市防治禽流感先进个人”称号,被同事戏称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拼命三郎”——  相似文献   

17.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近三百年间西方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诗人(艺术家)各不相同的规定和表述,直接来自言说者艺术观的差异,时各种艺术观的历史化处理将会揭示它们与特定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的关联,近三百年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再到跨国控制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此决定的意识形态结构地形的变化,在总体上召唤着理论家和批评家作出应答,他们主要围绕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轴设计的各不相同的诗人形象都是对这一召唤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健康保险合同中的等待期条款异化为确定保险责任开始时间的条款,即保险人对于等待期后发生的保险事故才承担保险责任,其背离等待期条款存在的价值目标,导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失衡.因此,应当重构健康保险合同中等待期条款的适用条件,增强其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等待意识是20世纪德国诗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杜伊诺哀歌》与爱尔兰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一关于“等待”的经典文本之间具有可比性,尤其在等待什么?等待是什么?为什么等待这三方面有深入探讨的必要。等待意识活跃于20世纪中前期的大混乱中,这是人类主体意识和使命感异常强烈和自觉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