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化意识首次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同时被列为新课标的五大课程目标.美国教育专家Patrick 提出"文化体验"的概念,鼓励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关注"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部分,语言文化学习是体验文化、实践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一个基于文化比较,有明确文化学习意识的、显性的、体验性的语言文化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观察、尝试,最终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具体界定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和消费者学习,构建了消费者体验学习模型,并探讨了模型对市场营销尤其是体验营销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营销新思维--体验营销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验营销是应体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营销新理念,目前正被广泛地研究和运用.究竟什么是体验营销,其应用意义何在,企业应该怎样开展体验营销,我们可以从营销专业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作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其教学目标的界定或与基础教育区别不大或流于片面和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深度学习理念的视域下,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对作品的涵泳来提升语言能力,在加强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理想人格,加强人文底蕴的同时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此目标的引领下,将促进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的深度学习与体验,实现对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提升.  相似文献   

6.
小学《社会》开设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品德教育三大任务。达到这些目的必须依靠一定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我们认为“参与实践,体验内化”是一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是学生学习《社会》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方式。其核心是“体验”,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亲身经历(包括去做、去实践、去亲身经历)。学生在教师有效组织的体验教学中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体验、感悟、熏陶、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小学《社会》体验学习可以从工作三个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大学生学习观问卷、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WM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学习效能感量表,对254名被试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文理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在学习观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与学习过程观是大学生内生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学业自我体验也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8.
论"体验"概念的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解释学这三个发展阶段.体验概念的发展有二个特点:其一,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主体性精神一步步凸现;其二,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非理性因素越来越浓烈."体验"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体验"视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理性主义哲学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了一种共识。然而在事关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操作层面我们对策略,尤其是对元认知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提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应以元认知策略为指导,重视学生自身的需求和个人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体验是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习得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学习方式。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人才目的出发,跨文化体验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团活动、跨文化赏析、角色扮演、交流活动、游学、留学等形式进行。在跨文化体验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自觉进行文化对比、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