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昌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的革命先烈。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八年,贺昌同志两次在安源从事革命活动。《晋阳学刊》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增刊)刊载梁金保等同志《贺名播幽燕》一文,是学习和研究贺昌同志生平的重要史料,但是遗漏了贺昌同志在安源的革命事迹。贺昌在安源的两年,这对于贺昌同志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这段史料不能疏忽,特予以介绍。一九二四年,贺昌同志刚满十八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派他南下安  相似文献   

2.
最近,吕兆康同志在《“两结合”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吗?》(《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创刊号)一文中,提出“两结合”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因为它缺乏文艺实践的基础和理论上的充分根据。也有同志认为,“两结合”创作方法是1958年“左”倾思潮在文艺理论上的表现,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成长和繁荣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的创作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它可以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还可以是其他创作方法。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我们可以提倡比较好的创作方法,但不必强求一律,应当鼓励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3.
同志,当你看到面前的这两张照片(见图版一),一定会诧异的问:咦,这两张照片多么新奇,人物相同,姿态一样,景物也相似,是谁留下的这样别具一格的照片呢? 原来,这两张照片是周恩来同志当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与同学好友拍照的。照片中右坐者是周恩来同志;后立者是常策欧,前坐者是王朴山。一九一三年八月,周恩来同志十五岁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在“万苦千难”中发奋攻读,学业优异。青少年  相似文献   

4.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发表了拙作《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以后,我听到两种相反的看法,有些同志赞成我的观点,有些同志不赞成我的观点。《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尹宣明同志的《生产力范畴应包括精神因素》一文,就属于后一种。早在六十年代初,一些同志在同李平心同志进行争论时,就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来还要争论下去。下面我仅就精神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补充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承南京大学太平天国史研究室送给我一册南京大学学报丛书之三《太平大国史论丛》,其中有一篇俞政、姜涛两同志的《金田起义时间的再考证》。我读后,对两位同志治学的求真精神十分敬佩,尤其是在讨论不同意见的时候,对他人过去的苦辛予以热烈的赞许,而对自己今天钻研的成果却毫无自是之处。这种谦虚克让的态度从来就是极其难得的,而出自青年同志更是难能可贵。这正是今天百家争鸣所要提倡的好风格,正是我们大家所需要学习的好态度。金田起义日期是有关今天对太平天国的纪念的,所以自从两位同志提出再考证之后,许多同志都关心这问题。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在桂平召开的广西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就特地提出这问题进行讨论,同志们要我对这问题表示意见。为此,我从学习俞政、姜涛两同志大作得到的启发,写了这篇再考,以就正于两位同志和列位同志。  相似文献   

7.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三年五月,林甘泉同志发表了《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一文,着重批评了有些同志把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我们认为,这种批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宁可同志不服气,接连写了两篇文章和林甘泉同志辯论。当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形成上限问题,本刊在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杜玉亭同志的《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兼论族源和民族形成的上限》一文后,第四期又发表了牙含章同志《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的两封来信》。现将杜玉亭同志《就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答牙含章同志》一文发表。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有意义的,热忱欢迎民族理论战线上的同志和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也来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诗人郭小川     
一九五。年小川同志在武汉小川同志在参观途中 一九五五年春小川同志和两个女儿在北京沙滩一九五八年十月小川同志和王亚凡里坩在北京机场同志^左v在新疆访问一九六三年小川同志^中v与贺敬之诗人郭小川  相似文献   

12.
閱讀了于凤村同志写的《試論有計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載《学术研究》1962年第五期)一文后,有些不成熟的意见,现在把它写出来,向于凤村同志和学术界的同志請教。一为了把这两个规律的关系探討清楚,首先有必要从这两个规律本身的一些問題談起,也就是从于同志文章的第一部分:“关于这两个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識”談起。于凤村同志一开头在引用了馬克思于1868年7月18日致庫格曼的信中一段著名的言論后說,“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必須按各种不同产品的需要量分配劳动进行生产,这就  相似文献   

13.
张江明同志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坚持“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再探讨”。对于张江明同志“再探讨”一文中一些主要观点,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同张江明同志“再商榷”。不对之处,敬请张江明同志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 我认为,首先要把哲学问题同哲学命题区别开来。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短语,它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哲学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  相似文献   

14.
何新同志的《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及其演变》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对新编《辞海》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辞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少意见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徐庆凯同志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一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2期),纠正了何新同志对形而上学看法上的缺点,但回避了新编《辞海》这两个辞目的不足之处。这里,我也想就形而上学的概念,谈两点看法。(一)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理所当然地说,它是研究灵魂、上帝、自  相似文献   

15.
在毛泽东同志何时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上,目前学说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是在一九二○年夏秋;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在一九二○年冬。二者都是以毛泽东在这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完成伟大转变的。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这份目录是就两年前手边所搜集到的材料试编的,为了纪念大釗同志殉难三十周年并向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志讨教而把它发表。但近几个月来,承师友们的启示以及从在京举办的大釗同志殉难三十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前后又发现了好多材料,特作补充,同时将有些目录所列年份有误者予以更正。一、大釗同志一九一七年以  相似文献   

17.
拙文《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在《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之后,《学术论坛》先后发表了两篇意见不同的商榷文章,一篇是高兆明同志《物不能作为价值主体》(1989年第5期)的文章(以下简称(《高文》),一篇是黄海澄同志《论价值主体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18.
来稿摘登     
本刊80年4期发表曹锦炎、吴振武两位同志《关于‘爰折两考’一文的商榷》后,收到原文作者王树伟同志寄来论文。要点如下: 1、在楚国爰即寽,可通用。北方大爰相当楚爰20倍,有实物与文献可证。 2、先秦货币文字中的“全”,肯定是“金”不是“百”。有魏国货币“共屯赤金”两枚,一作“全”、一作“(?)”可证。  相似文献   

19.
拙文《两种〈水浒〉,两个宋江》在《学术月刊》(1979年7月)发表后,魏克明同志发表了《金圣叹与〈水浒〉》(载《解放日报》1979年9月21日)一文提出驳难。魏克明同志不考虑他所用来作为论据的金本的反动序批文及噩梦,并不是金圣叹的由衷之言;却指责我无非是“简便地”“用  相似文献   

20.
张云勋同志在《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一文中,对拙作《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提出了商榷意见,(以上两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以及1980年第5期)使我得到不少教益。这里,笔者拟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请张同志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正。 (一) 在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同辩证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