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在谢灵运随卫将军刘毅至江州任职期间,二人本来是可以交游的。但因为谢灵运的“负才傲俗”,和陶渊明不主动“情款”,以及陶渊明对佛教的认识与慧远、谢灵运相悖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两位诗人绐终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思想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陶渊明与玄学 关于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他的世界观是“玄学自然观”;一种意见认为他的思想“与魏晋玄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魏晋玄学是当时门阀士族的官方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就将陶渊明思想和玄学严格地区别开来,并以此为基点来论证陶渊明思想的进步意义;持前一种意见的人就判定陶渊明的“《形影神》诗是消了佛道迷信的毒,  相似文献   

3.
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本文阐述两点看法:第一,探讨了桃花源理想是陶渊明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着重提到庄子“万物齐一”思想对陶渊明不鄙农民观念的影响;第二,“桃花源”一名得之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一则中“邓林”的启示,内蕴深意。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如何走向“园田”?陶渊明与“园田”的关系怎样?笔者突破传统认识,对陶渊明的“园田”作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说。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6.
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影响极为深远的作家。一千多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是逐渐发展的。建国以来粉碎“四人帮”前后,不少报刊又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并出版了专著。在这些文章及专著中,虽然有不少人涉及陶渊明的创作方法,但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却很少。笔者认为,探讨陶渊明的创作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陶渊明的作品,而且也助于当前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认为与魏晋时哲学上对“逍遥游”有两种解释:“精神逍遥”、“适性逍遥”相对应,文学上也有这两种类型的“逍遥游”创作。从屈原到阮籍再到李白构成了“精神逍遥”的典型,而阮籍则将这种创作提到了一个高峰;而从张衡到陶渊明再到王维、苏轼等则构成了“适性逍遥”的典型,陶渊明则将这种创作推提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陶渊明心态”。“精神逍遥”因封建社会本身之凝固在李白后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适识逍遥”则因与封建社会之进展有相适应的一面,在融合了佛教之后,却得到了广泛发展。“陶渊明心态”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心理。  相似文献   

9.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 2 0 0 2年第 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 ,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 ,颇示己志”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之“志” ,是“以诗文传世”之“志” ,并把立德、立功、立言 ,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 ,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 ,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1.
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2.
目前鲁迅研究出现“鲁迅热”与“吃鲁迅”之争。包括如何认识领袖人物的“鲁迅论”及有关鲁迅“远去”与“永存”、“修理鲁迅”与“捍卫鲁迅”、对鲁迅的“个人理解”与“经典理解”、“鲁迅现象”与“鲁迅资源”等热点问题 ,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鲁迅学史是一个“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不断悖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前者向后者不断回归的过程。这种悖离体现为两种神化:“公神化”和“私神化”(情绪性的私神化和学理性的私神化);两种丑化:基于政治功利的丑化和基于个人功利的丑化。其中最需引起深刻反省的是学理性的私神化研究,这种倾向已使鲁迅研究再次陷入困境。研究者必须在精神上完成对鲁迅的祛魅,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黎锦明作为鲁迅赞赏过的"湘中作家",和鲁迅有过密切的交往。鲁迅曾经亲自教诲黎锦明,因此无论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黎锦明都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继承了鲁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又开启了革命小说的先河。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黎锦明和鲁迅一样旁出一支"反抗复仇"的主题,最终成为20世纪20年代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深有研究,还大力引进了西方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关乎民族文化根本性的问题——"民族性",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正是他勇于引进西方文化而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间鲁迅”的崛起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公共领域的创生,从而与“政治鲁迅”、“学术鲁迅”鼎足三分。与此同时,清除网络鲁迅批评中的语言暴力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2006年度国内中文网络中关于鲁迅的重要反响,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评析,认为"网络鲁迅"在本年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迎来了"网络鲁迅"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问世以来,对其解读的方法很多,而从“精神战士”的鲁迅出发去认识这部独特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鲁迅从一踏上文坛就以一个“精神战士”的角色出现,他的小说针对的主要是“国民性”问题,《故事新编》同样是一部演绎他拯救国民性情结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研究和解读鲁迅明显存在着先验假设的模式。一方面,研究者往往从某种需要出发先对鲁迅下结论并以为正确,然后再到鲁迅文本那里去寻找根据进行阐释。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读者做不到对鲁迅的完全阅读和理解,就按照研究者的先验结论去解读鲁迅的作品。这样的先验阐释严重影响了受众对鲁迅的理解和接受,要真正“走近鲁迅”,放弃以假设为前提的先验研究和解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