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概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到1930年左联成立之前这段时间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它直接地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相联系,是“革命文学”论争这一文学思潮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具体反映和实践。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克兴等人与太阳社成员钱杏邨、蒋光慈等人的文学理论批评,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倾向。其中,钱杏邨的文学批评活动最努力。钱杏邨写下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并结集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两卷和《文艺批评集》一册,译介、研究外国文学的《力的文艺》一册,使他成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将。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批评化是导致文学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并不属于同一个学理层面。搁置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片面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导致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化、浅层化和无序化。以方法论代替本体论研究,使“片面的深刻”相互否定,耗尽自己,最后只好走出文学的边界。促成文学理论批评化固然有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文艺学学科的体制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因此,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欧美百年之路恰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幸运:消化不良才中毒不深,改弦更张还有余地。在加强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借鉴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发展自己的批评理论,形成文艺学学科各部类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韦勒克根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提出文学分类研究的“三分法”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 ,这种分类法表现出了局限性和不合时宜性 ,而经验研究、批评和撰史的“新三分法” ,在文学、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表现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将中国文学批评史划分为“批评文学的开端”“批评文学的复活”批评文学的进展”三期,较合理地描绘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演进规律,体现出科学的史学观,但也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与德国文论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他吸收了康德超功利的美学观与批判的理性精神,借鉴了玛尔霍兹“文艺科学”的理论观点,综合了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学说与“精神史”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文学批评的实际,确立了审美体验论的文学观与文学批评的理性精神,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情的型”的理论范畴,树立了中国现代传记批评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为了清楚阐述本书所讨论的对象、性质和范围,首先,我认为应该对各种不同种类的文学研究加以确切的区别。一般认为,文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虽然有时也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后一种分类中的文学批评,实际上是指实用批评。尽管这一说法还未得到普遍的承认,许多作家还在继续以“文学批评”这一术语来概括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我却认为应该保持二者的区别,而把它们都看作是文学批评的再划分。然后,就理论性批评来说,在文学理论(the—  相似文献   

7.
孔子文学批评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除了其著名的诗论外,对一般文学理论批评亦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且自成体系。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仁”为基础,以“文”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理论问题。孔子的上述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文学批评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论作为一个术语还是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史”都是舶来品,这导致了西方文学观念、批评方法和书写体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编撰的决定性影响。已有的批评史著作和教材,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分体史,大体上是以西释中,在西方文论的理论框架内排比中国文论的材料。这就潜伏着危机:中西文化观念的异质性使得阐释深入不下去,众多论著在同一层次上作重复研究。有学者说,“如果我们还承认批评(本身)是文学经验的触角,并将之看作是一种与探索文学经验有关的、既表现思想又体现乐趣的活动,那么批评史就不应仅仅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编年史或者罗列批评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史、美学史以及美学资料、诗话选编一类的书出版了不少.它们对于黄庭坚的诗歌审美理论,或者无所顾及,或者顾及而没有抓到痒处,或者更从反面立论,说“黄庭坚忽略了诗的审美特质”,他的诗论干扰了“探索诗的内在审美特质”这一“宋代诗歌理论的主流”,是“阻碍文学健康发展的逆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是现代中国风格别致、个性鲜活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社会学批评曾几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导思维与文本形式的背景下,李健吾文学批评呈现出:敏锐的艺术触觉的直观印象式批评,用生命与情感去温热作品的“灵魂探险”式文学批评,真诚亲切、飞动灵异的批评文体三项文艺批评个性。由是,李健吾文艺批评构成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被人称之为“批评家的批评家”的韦勒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其毕生的事业。他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本体,文学史,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文学理论》是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从总体上对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他所阐释的文学史观主张将回归“文学性”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曹丕关于“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批评论”三个命题来研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角度进行文学语篇研究有多种标签,如认知批评、认知文学理论、认知文学批评等。本文采用的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一术语。文章首先试图回答“什么是认知”以及“什么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两个问题,然后探讨了文学认知研究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最为自觉、最为辛勤地耕耘在新文学理论园地”,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就是茅盾①。茅盾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开创的基础上,在一个“一向没有正式的什么文学批评论”②的国度里,建立了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到影响文学的诸种因素(时代、环境等),从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实地观察与客观描写、对“真”的追求等)到文学作品的批评论(实证性批评)等一整套文学生产过程的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茅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系统建立文学理论的第一人。而这一理论系统的建立,是与自然主义的影…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美、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7.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7年陈中凡先生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标志,不过半个多世纪罢了。继陈著之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傅庚生诸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相似文献   

18.
以创作小说和剧本、倡导“民族文学运动”闻名的川籍作家陈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位文学批评家。陈铨的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其独特意义在于对文化式批评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引入到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民族的苦难、留德的背景使陈铨在进行文化式批评时特别推崇“提高鼓舞生命力量”的“盛世文学”。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困境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10,30(1):61-65
当前文学理论的建设取得了不凡的实绩,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文学理论的发展除了受到自身的内在机制的影响,还受到主要来自政治经济、外来文论话语、批评实践等方面的推动。由于社会关注焦点的变移、自身在话语方式的转换与本体理论的建构方面滞后于文学现实的发展,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文学批评只有给予文学现实和文学经验更多的关注,重视文学批评实践对理论的建构作用,加强批评自身的实践力量,强调和突出批评的理论建构功能,积极参与本体理论的建构,增进对文学现实的阐释力,才能摆脱上述困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批评到理论建构是诗学的生成模式之一.刘勰在“宗经”视野下“论文”,尤其重视对《诗经》的批评与阐发,不仅以《诗经》为文体之源头、文学创作的范本、文学批评的标准,还通过化用《诗经》文本语言来陈述其诗学理论.通过对《诗经》阐释,刘勰提出了“雅丽”的文学审美理想,概括出了“为情而造文”、“比兴”、“以少总多”等重要文学创作手法.从对《诗经》的阐释批评到《文心雕龙》的诸多诗学理论形成,刘勰为中国文学理论之“从《诗》学到诗学”生成模式提供了考察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