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育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 ,生育行为是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的行为。由于多育子女可以给父母带来经济收入、养老保障、心理慰藉、婚姻生活等多方面的效用 ,而其对环境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等成本主要是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个人家庭可以从多育子女中获取较多的收益 ,而由社会承担大部分成本。因此 ,个人家庭在进行生育决策时 ,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选择多育 ,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带来严重的人口危机。文章认为制度是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人们的多育行为 ,关键是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的实施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改变人们预期的收益和行为 ,培育家庭生育的自我约束机制 ,从根本上减少家庭对子女数量的需求 ,从而降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本 ,保证政策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高升的离婚率,文章基于1998~2011年中国31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在控制了人口迁移率等诸多因素及变换包括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多种回归模型后依然稳健。基于婚姻的契约理论,文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识别出大众传媒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即通过瓦解有助于增强婚姻稳定性的传统社会规范,增加家庭生活预期效用和实际效用之间的偏差,改变家庭生活闲暇消费模式并降低有助于婚姻稳定的婚姻生活专用资本投入等渠道影响婚姻稳定性,降低已婚者遇到重大家庭矛盾时选择离婚的成本。为理解中国高升的离婚率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婚姻形式与男孩偏好: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本文研究了严格生育控制下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男孩偏好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 ,嫁娶婚姻的生育行为有明显的男孩偏好倾向 ,而招赘婚姻的生育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偏好 ;男孩偏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招赘婚姻的流行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男孩偏好水平。研究结果为政府在农村降低男孩偏好水平、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迁移人口的婚姻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迁移人口作为迁移过程的主体和迁移行为的具体承担者,他们的迁移行为必然会对他(她)现实的或未来的婚姻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人口迁移与婚姻:理论说明迁移人口指的是时间序列中发生迁移行为的人的总和。在这里,迁移人口具体包括永久性移民和暂住人口。其中前者又分为带户口以改变定居点的迁移者和没带户口但事实上移居一年以上的迁移者,后者是指在本户居住一天以上一年以下者。从迁移人口的婚姻角度出发,所有15岁以上的迁移者都处于婚姻的某一状态:未婚或已婚。因此,就婚姻状态而言,一定年龄的迁移人口又可划分为未婚移民和已婚移民两种。1.迁移行为与婚姻迁移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婚姻是一种制度。这两者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因此,无论个人如何迁移或迁移何处,他(她)们迟早会与作为一种制度的婚姻生活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5.
早婚是人们在确立婚姻关系的时间上与社会行为规范的逆反现象,即青年男女在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之前建立婚姻关系。早婚是在一定的婚姻心理作用下产生的。所谓婚姻心理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理想性追求,分为个体婚姻心理和社会婚姻心理。个体婚姻心理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个人意愿和家庭意识的追求。社会婚姻心理是在协调社会成员婚姻生活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要求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持续了三十年,婚姻挤压问题日益凸现,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则加剧了婚姻挤压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受制度与非制度因素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处于社会底层,易遭遇成婚困难、诱发相对剥夺感,可能对生育偏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对2009年福建省X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婚姻挤压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别偏好的观念与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相对剥夺感对生育性别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婚姻挤压与相对剥夺感对农村流动人口生育性别偏好演化的特殊作用,对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促进性别平等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口生育行为的理论追溯及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向红 《西北人口》2001,(4):12-14,11
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追溯人口问题的理论渊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家庭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理论,对人口生育行为进行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用的分析,为解决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倪晓锋 《南方人口》2008,23(1):59-64,58
本文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城乡之间的比较,借助对婚姻挤压以及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的系统描述来揭示其存在的特征和后果。婚姻挤压和大龄未婚现象既与个人因素有关,同样受到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不仅在性别上有所差异,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未婚女青年的比例较低,最多的大龄未婚女青年集中在城市。而婚姻迁移和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期望不同将会对新的婚姻挤压问题造成进一步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爽 《人口研究》2006,30(3):2-9
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的文化诠释和制度分析,说明了生育“男孩偏好”的文化根源和制度基础。指出:在中国社会,男孩具有女孩所不具备的价值、特别是家庭和社会价值;同时“男孩偏好”是一种源于家庭制度和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制度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制度与文化的冲突,要扭转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城人口流动是我国目前最活跃的人口现象之一,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人口本身的生育行为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乡城人口流动中经济变量变动对生育行为所产生的一定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孩子的价格、成本、效用及其家庭收入等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会导致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低生育水平不代表我国农村社会生育意愿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生育意愿的变化受到社会和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借助莱宾斯坦孩子"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农村妇女边际孩子的选择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偏好、孩子的经济成本以及抵御家庭风险、扩大家庭规模的效用在影响妇女生育意愿中起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了解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对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外的性别偏好研究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偏好(SexPreference),是指家庭中长辈对子女性别上的偏好。笔者认为,性别偏好应当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个人喜好某种性别的儿童,像吃饭口味,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而在父权主义家庭制度中,极端的儿子偏好成为一种群体心理团结(Fixation),反映出妇女在家庭中低下的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儿子偏好是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最重要特征,至今我国人口总体的出生性别比仍然呈显著的失调。为了寻找对策,制止不健康的生育倾向,在不断深入进行有关的调查研究的同时,还应当开阔眼界,了解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的原因及其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合近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和争论,借助于阿尔瓦罗.洛佩兹弱遍历性理论和贝克尔生育选择成本效用模型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通过对1940-2010年中国出生性别比数据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及变动原因的解释,本文得出结论: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失调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要改善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状,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社会条件,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推动农村及城镇贫困家庭从生产性生育偏好向享乐式生育偏好的转变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学时期,正值人的身体发育渐趋成熟、世界观基础正在奠定的时期;第一次成人的独立自决——职业选择——婚育选择——也处于准备和实行之中。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迸行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涉及的生育文化,是指在现实社会的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口生育意愿及生育行为的文化意识,它包括社会成员对自己关于恋爱、结婚、生育、未来子女数量期望以及对子女性别的偏好等相互联系的一种价值体系。它的形成受社会的习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利用多种方式对个人进行文化塑造的一个过程,是社会对人口生产进行宏观调控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个人而言,生育文化,是自己生活历程中对他人生命生产——生育行为、生育过程所具有的直接的强烈的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的意志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强烈的男孩偏好和对女性的歧视导致了婚姻市场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本文使用中国2000年普查数据和所预测的2001~2050年人口数据,结合初婚和再婚市场设计了度量婚姻挤压的指标,测度了2001~2050年中国的婚姻挤压程度,考察了男孩偏好和再婚因素对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婚姻市场每年有10%~15%男性过剩人口,达到120万人。男孩偏好导致的高出生性别比显著影响未来婚姻市场,而再婚人口对婚姻市场上过剩人口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吴义根  贾洪文 《西北人口》2012,33(2):125-129
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基于消费和投资的年龄偏好性差异,老龄人口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行为影响着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需求结构的变化。本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通过老龄人口与金融资产需求结构的相关性分析,阐述我国老龄人口对金融资产需求的偏好,并为完善和促进我国老龄人口金融资产需求的多元化提供有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相关调查数据从经济、照料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妇女对孩子未来效用的总体预期和分性别预期,以及这种预期效用的性别差异与人们的强性别偏好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频繁,人们目前对子代的养老效用预期在经济和居住方面已经很低,但在生病照料和赡养、传宗接代方面期望依然很高;人们对男孩和女孩的预期各有侧重,依然体现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认知;人们对孩子效用预期的性别差异与人们的性别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尤其体现在老年照料、赡养责任和传宗接代等方面,代际经济支持已经不再是影响人们男孩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孩子成本效用的拓展分析及其对中国人口转变的解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罗丽艳 《人口研究》2003,27(2):47-54
在西方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将孩子的成本效用分析拓展到家庭以外 ,分析孩子在家庭内的成本效用及社会总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揭示家庭意愿生育水平与社会期望生育水平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内外部成本效用的不对称。认为生育政策加速中国人口转变的作用机制在于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家庭内孩子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从而有效地影响了家庭生育决策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迁移流动对出生孩子性别比或性别偏好的研究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很少将流迁人口与原居住地非流迁人口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进行比较;二是只考察了迁移流动对性别偏好方向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性别偏好的强度。本文设计了测量男孩偏好强度的男孩偏好强度指数,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主要迁移选择性变量后,流动经历能明显降低农村人口男孩偏好强度。研究结果支持适应假说。  相似文献   

20.
婚姻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使用中国双城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考察了晚清(1866-1913年)东北双城旗人移民社会中的婚姻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态的死亡风险存在显著差别,未婚、丧偶和再婚等婚姻状态的死亡风险要高于初婚人口;不同婚姻行为对死亡风险存在不同影响,结婚降低死亡风险,丧偶提高死亡风险。研究验证了婚姻对个体健康的保护机制及其时期效应,表明了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于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