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鐏于(春秋)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2件,形制相同。该鐏于圜首,鼓肩,束腰,素面,顶部有綯索状环钮,器型而厚重。通高49.0厘米,下口长26.2厘米,宽19.1厘米。鐏于是军中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目前发现最早的为春秋时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晋国成文法的形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成文法,即由中央制订、公布而行之于全国的法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产生于春秋末期的郑、晋二国,其中晋国成文法的影响最大,所以战国时期的三晋就成了法家学派的摇篮。因此,研究晋国成文法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对于晋国史研究是很重要的。本文即试图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6):243-246
圜道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审美观念,而且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审美特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代舞蹈中的圜道思维观念,可以看出圜道思维对中国古典舞影响深远。它不仅渗透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中,而且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舞的成品舞蹈中,成为区分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种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试论唐代飞钱的产生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汇兑制度。它产生于唐宪宗时期 ,是一种在异地间移转汇兑钱币的方式 ,性质上类似于今天的汇票。治唐史者均对飞钱的出现相当重视 ,但在重视的同时往往对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做过高的估计 ,单纯地把飞钱的出现归诸于晚唐商业的繁荣。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本文旨在对唐代飞钱的产生及其性质做一试探性论述。  相似文献   

5.
晋伐齐是战国早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对战国七雄并立形势的形成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为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材料。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的相关材料表明:三晋伐齐的直接导因是齐项子牛之祸。项子牛之祸,可能是田和与项子牛联手谋害田悼子而引发的内乱。三晋利用齐国内乱,联合伐齐,攻入齐国长城。三晋伐齐后,先强迫齐康公入晋军会盟,又于公元前403年会同齐康公前往朝见周威烈王,正式获得了天子的策命。清华简《系年》表明,三晋称侯在前,命侯在后,三晋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其国家政权的独立性才被周天子和列国所认可。  相似文献   

6.
<正> 在元代,我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元代货币以发行和使用纸钞为主。本文拟就元代的纸钞作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元代及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有较为具体的认识。(一) 我国发行纸币,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自唐以来,始创为飞券、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斋贸易者。其法盖执券引以取钱,而非以券引为钱也。宋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至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从唐的飞券到宋的交子、会子,标志着我国发行纸币不同  相似文献   

7.
三晋地处异质文化交汇地带,形成了多元性的地域风俗和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三晋地区便出现了《晋乘》、《晋春秋》等史著以及坚持书法不隐的良史董狐。公元3-6世纪,三晋地区史学的传播和发展较快,以史论事,撰述记史成为一种学术习惯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精于史学,任职史官,撰修史著者,为数不少。北魏时期,一批河西著名学者的群体性迁徙,对公元5世纪中后期三晋地区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元3-6世纪,三晋地区史学发展显现出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史学人才大多以家族的形态出现,家族性习史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百家有规律的空间分布清楚地显示出地域因素在其源起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法家源出三晋。三晋自然地理赋予法家浓烈的现实主义底色,四战之地的三晋地缘政治环境是法家独特历史观的生成前提,多元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天下居中的文化地理区位为法家注入了强兼容性特征。与周边文化尤其是齐鲁和荆楚两地的持续交流,法家对儒、道等各家思想得以吸纳再造。地域的枢纽功能将时代精神、地域文化等要素加以榫合,并从思想品格、历史观念等方面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法家学派。  相似文献   

9.
晋文化内涵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化内涵博大宽厚,其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是: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多元的三晋文化以其独有的思想观念,从不同侧面,推动了三晋国家的发展。摘要:晋文化内涵博大宽厚,其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是: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多元的三晋文化以其独有的思想观念,从不同侧面,推动了三晋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文邑字上部一律作圜形,卜辞邑字上部或作圜形,或作□形,□形显然为圜形省刻,本像天体圜圆,是上天之表示,下部为跽状之人,整字取意于面稽天若、奉答天命、告命于上天.上古时期凡事决于神,故必告请之,所谓"自邑告命"、"廷告于天",人群聚落即围绕告(请)命之神坛祭所而建.邑为人所聚会盖缘于此.这样来说邑字,比一般认为其上部为封域、城邑,下部示其中有人,不仅形意上讲较在理,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更能一致.  相似文献   

11.
女娲文化是三晋文化的源头,女娲文化、三晋文化、关公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构架 ,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晋文化考古”理论为导向 ,提出“雁门文化”作为三晋地域文化形态的“亚型”地域文化之一 ,属于三晋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范畴 ,进而作出“雁门文化”的内涵界说 ,论述“雁门文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析我国先秦时代三晋文化思想的基本风貌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三晋文化”,指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韩、赵、魏诸国为界域的地区性文化,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风貌的文化形态。三晋文化思想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入探索三晋文化思想及其历史发展,不仅有助于全面总结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正确评价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对于具体分析我们民族文化的地区性特点,比较各类地区性文化的异同及其演变,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货币单位的釿值研究关系到当时的铸币是否为虚值货币的性质问题。实测三晋货币自重得到的釿值,远小于同时期三晋铜器铭文与实测重量换算得出的釿值。三晋货币中的釿只是虚值化的货币单位,不可混同于铜器铭文中的重量单位釿;梁亢釿桥形布币文中的寽是指黄金一类的贵金属,从黄金是称量货币的角度来看,币文寽既是货币单位又是重量单位;魏国所进行的货币改革只是废除了釿制,并不涉及衡制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7.圜丘分十二陛。卷148、页2385绍兴十三年三月丙午(19日),“诏临安府同殿前司修筑圜丘于龙华寺之西。坛四成,上成纵横七丈,下成二十有二丈,分十三陛,陛七十有二级”。按:咸淳《临安志》卷3所载与《要录》同。而《宋会要辑稿》礼2之5、《宋史》卷99《礼志》所载圜丘之制度更加具体,其中“分十三陛”均作“分十二陛”。考宋代圜丘之制来源于唐,《唐会要》卷8所载亦作“十二陛”,唐代圜丘现在保存在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经考古发掘,证实确为12陛,与12时辰相对应则《要录》、《临安志》之“十三”乃“…  相似文献   

16.
依托三晋文化增强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是消解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困境,助其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的应有之义。三晋文化博大精深,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性,又富有地域特色。消解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困境,三晋文化大有可为。为此,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挥其引领、塑造作用;深度挖掘和阐释三晋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加强传播能力和文化符号、话语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作用,运用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手段,不断为增强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近读杨希义同志《唐代印纸考》一文,谓“印纸,即印刷之纸也”,“唐代印纸,乃是唐王朝用雕版印制的、用以征收除陌钱的凭证,是我国最早的商业发票”。其实,唐代印纸既非“印刷之纸”,也不是什么“商业发票”。 最早将印纸看作是印刷品的。是著名的印刷史专家张秀民先生。他在《中国印刷术  相似文献   

18.
一三晋文化思想在中国封建文化思想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笔者在《先秦三晋文化思想探析》(《晋阳学刊》1987年第6期)一文中讨论了三晋文化思想的基本风貌及其产生的深远的历史根由和深刻的时代背景.这里、  相似文献   

19.
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宋明时期的时代精神,它的思维方式及其内容,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汉唐时期的意识,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形态。理学在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三晋学者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三晋学者的理学思想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企业形象是企业可被外界感知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如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已为企业所广泛重视.运用GIS理论,对企业的理念、视觉和活动进行系统化识别,并结合山西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三晋企业形象塑造进行研究,为三晋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