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53-56
三峡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物,这些民俗文物反映了三峡地区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是地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部分民俗文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传统工艺技术也逐渐面临困境,保护和开发三峡地区的民俗文物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赵冬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4):53-59
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必须得到游客的认可和适应他们的各种需求,只有让游客在参观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享受民族民俗文化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才能使陈列展览的目的与游客参观的目的达到和谐统一,民俗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和宗旨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10-17
民俗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并在东欧、苏联、美国、日本得到激烈的讨论,取得了各自独特的研究成果。对于民俗主义现象的研究都兴起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即社会状况的改变导致民俗主义现象的产生。它已经成为当今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已经处于民俗主义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4.
杨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133-137
三峡地区古文化遗址地点共有 12 82处 ,经对建国以来部分地下古遗址 ,古墓葬发掘资料获知 ,从距今约 2 0 0多万年前的“巫山猿人遗址”开始至是清时代 ,其间各个历史阶段的遗存都有发现。由此可见 ,三峡地区不仅在为研究中国人类起源的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表明三峡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2 )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 ;(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 ;(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 ,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 ,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永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3-55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索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5):56-57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各个专业领域,民族高校博物馆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力量。 相似文献
8.
9.
民俗博物馆是典藏地区民众历史文化记忆的专业场所,是非遗遗产化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公共民俗学有关非遗保护的文化实践,可为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让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民间立场,尽量避免行政力量与学界反客为主的现象.烟台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妈祖信俗方面基本实现了广泛的民间参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但在对非遗的整体保护上尚存不足,仍需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给予非遗传承主体和社区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增强非遗的交流与共享. 相似文献
10.
陈育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中国民俗学运动于“五四”前夕在北京大学兴起,1927年以后民俗学研究中心转移到广东中山大学。在由北向南转移过程中,1926年前后,厦门大学云集了一批全国知名民俗学研究者,开展了福建民俗调查与研究,成为这一过渡时期全国民俗学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张昀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5):48-5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民俗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同国际国内的民俗研究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回眸与反思,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2):47-52
近 2 0年来 ,通过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考古调查和部分遗址的发掘 ,我们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又系统的实物资料 ,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文章重点对西周、东周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渊源及与周邻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揭示了这一时期三峡地区文化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周婷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民族类博物馆作为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主要典藏和保护机构,承载着开发、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使命。但从民族类博物馆的馆藏工作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仍然存在着文物征集渠道复杂、文物典藏缺乏行业标准、技术保护理论不足等几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典藏规范,提高民族文物征集的科学性,构建近现代民族文物馆藏的技术保护模式,建立和完善民族博物馆典藏标准,从而使近现代民族文物典藏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在相对主义的文化语境中,民族概念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内涵。当人类历史进入到后民族国家的阶段,民族的实体与虚体的二元对立就被打破了,人们必须对描述文化、社会、国家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回应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20世纪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系谱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过程使得民族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然而,20世纪后半叶族群理论的兴起又在不断挑战、解构这一确定性,实体论与建构论再度进入对立的状态。从费孝通多元一体的思考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同时超越实体论与建构论,在关照历史的前提下,从整体的中华文明出发,思考当下中华民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臧志攀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88-188
从春秋战国、西周、殷商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研究的重点领域。20世纪以来,学界的研究性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对考古学新发现资料的整理探究上,对典型性文化板块的归纳分析上,对代表性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的清理复原上……用类型化的文物考古资料进行跨学科的系统与基础性建设的,尚不多见。而王政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结项成果《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的艺术美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发行),就从这个角度入手了。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贵州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曾取得辉煌的成绩,高校教师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某些方面的研究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民间文学、民俗学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贵州高校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状况的调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漆凌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6):156-158
对各种民俗事象进行解释是民俗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力成为衡量民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尺度.中国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郭妍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以青铜器的分类、铭文、花纹为出发点,论证考古学和金石学的密切关系。学术界有人把中国金石学与考古学割裂开,认为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而金石学则是传世古器的研究。二者各有重要价值,相辅相成,应将其结合起来,不可偏重于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9.
[摘要]美术史学与考古学之间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契合点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成为学者们正在思考的问题,“美术考古学丛书”的作者们作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但就其学科的归属以及“美术考古学”的独立性问题还有待完善,本文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剖析,希望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磨合。 相似文献
20.
陈金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60-64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