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婚育管理,包括婚姻管理和生育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从部门的职责分工来看,婚姻管理属民政部门,生育管理属计划生育部门。但是从婚姻与生育的内在联系来看,人们的生育行为,又是通过婚姻形式实现的。不管是合法的婚姻,还是事实婚姻,两性之间这种关系一旦缔结,就为生育造成了前提条件。要抓好人口的计划管理,只控制计划外二胎、多胎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一胎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而要抓好一胎的计划管理,必须把管理的范围,由生育环节延伸到婚姻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打破部门分工的壁垒,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猎切配合,协同动作,把婚姻管理与生育管理结合起来抓。在当前人口出生高峰和早婚早育严重冲击人口计划的情况下,强调抓好婚育管理,解决早婚早育问题,对于平抑人口出生高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婚姻匹配问题(即谁与谁结婚问题)是婚姻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婚姻匹配问题的研究自延迟匹配机制提出以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实证工具、方法和微观数据的不断完善,婚姻匹配的实证应用越来越多。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运用匹配理论对婚姻问题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探讨在中国仍然较少,相关实证研究更少。本文首先论述8种主要的婚姻匹配模型及其在实证研究上的应用及各类模型的适用条件及改进空间。其次阐述各种婚姻匹配模型在估算婚姻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结婚率及其影响因素、婚姻市场的正向匹配及其成因、彩礼和嫁妆、结婚和离婚等多个领域的实证应用最新进展。最后介绍婚姻匹配模型在中国婚姻市场的相关应用研究。决定婚姻匹配的因素众多,有诸如收入、教育水平、年龄、宗教、外貌等因素,但以往的研究较多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对婚姻匹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直接利用匹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是婚姻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利用婚姻匹配模型对影响婚姻形成的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理解中国婚姻市场的稳定,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婚姻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人炳 《人口学刊》2006,36(1):32-36
我国当前农村青年外流对地区婚姻问题和自身婚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婚配的影响,一些大龄未婚农村外流青年择偶难;二是贫困地区女青年婚姻迁移导致当地男性青年成婚困难;三是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对婚姻稳定性产生影响。针对农村青年外流带来的婚姻问题,要关心大龄未婚打工仔和打工女的婚姻问题;要关注农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关注婚姻迁移导致的贫困农村地区“弱势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婚姻转移支付对父母消费的挤出作用,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44579份婚约财产纠纷判决书整理的婚姻支付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有序Logit模型、反事实估计等方法,描述婚姻转移支付的基本事实,分析其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礼物效应和挤出效应。主要结论有:(1)婚姻转移支付是大额代际财富转移。(2)婚姻支付的收支结构分析表明,婚嫁双方父母都是净支出方,婚姻转移支付是父母赠与新婚子女的礼物。(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支持礼物效应。婚姻转移支付通过改善父子关系满意度从而提高父母生活满意度。婚姻转移支付是父母最大化满意度的行为选择,礼物效应有助于解释为何父母对新婚子女转移了大额财富。(4)没有发现婚姻转移支付挤出父母消费从而降低其满意度的因果证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学人口所李光灿在来稿中谈到治理事实婚姻的问题。所谓事实婚姻,就是婚姻当事人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结婚仪式、宗教仪式或民族风俗代替法定程序而实行同居,或根本不举行任何仪式就自结夫妻的行为。目前全国各地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事实婚姻问题,有的地区还非常严重。以云南省为例,在昆明市郊区农村,近几年结婚者中事实婚姻的比例达30%左右,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现了明显的婚姻推迟现象。婚姻推迟与补偿问题不仅关系婚姻家庭本身,而且与生育水平紧密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于婚姻推迟仅仅是人口步入婚姻的“进度”上的减慢,还是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最终导致相当比例的人终身不婚这一问题,现有研究持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二,以往相关研究多关于女性,但在中国婚姻挤压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背景下,分析比较两性婚姻推迟与补偿的特点更具有意义。第三,以往研究在方法上多使用净婚姻表分析其主要指标,但净婚姻表因纳入了死亡因素反而不能反映婚姻的“净变化”。鉴于此,文章利用我国最新普查数据,采用粗婚姻表以及婚姻补偿指数等多个统计指标,从队列和时期视角探讨近30年来中国婚姻推迟趋势及其补偿效应,特别关注在婚姻挤压背景下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婚姻推迟程度不断加深,近20年男性婚姻推迟程度高于女性;男女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不断减弱,且男性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低于女性。根据男女婚姻推迟与补偿、终身未婚比例的变化趋势,未来15-20年我国男性将过渡到晚婚不婚模式,而女性还将保持在晚婚普婚模式。我国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与婚姻挤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怀集县诗垌镇地处边远山区,有21个行政村,89条自然村,6638户,40.200人。过去由于文化较落后,封建思想影响较深,而一些群众的法制观念又比较淡薄,以致婚姻陋俗、违法婚姻、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比较严重。自从1984年以来,该镇党委针对当地在婚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根本,坚持不懈地在群众中进行婚姻法的宣传教育,并联系实际解决违法婚姻问题,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女性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从1985年至1990年全国直接报告以婚姻为动机的女性迁入者共4325747人,占同一时期女性迁入者总数的28%和全国迁入者总数的12%。因此,无论从婚姻迁移问题的复杂性来看,还是从女性婚姻迁移者所占的绝对及相对数量来看,从女性研究的角度来深入分析中国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基于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一些典型调查资料,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女性婚姻迁移态势、特点及婚姻过程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对当代中国婚姻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者认为,日渐活跃的与婚姻脱离的性交换与该行为实施的总成本下降有关;我国婚姻生活低质化与婚姻边际效用递减和婚姻生活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关;离婚率逐年上升与离婚成本约束解除和婚姻替代率提高有关;以及非志愿独身人口增加与婚姻梯度选择偏好有关。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对个人婚姻行为的社会成本约束、鼓励已婚人口积极进行婚姻更新和适当调整未婚男女的婚姻选择偏好等途径,来解决当前在我国婚姻生活中出现的个人效用和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中德婚姻市场供需情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概念、形成机制、度量方法、后果及其解决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婚姻挤压问题 ,考虑到婚姻挤压对婚姻寿命、初婚人数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创立了婚姻寿命指数与初婚挤压指数两指标 ,提出了婚姻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通过对中德两国婚姻市场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 ,揭示了中德两国婚姻挤压产生的原因、类型、差异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并对如何化解中国未来婚姻市场的供求矛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婚姻匹配是择偶双方追求婚姻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模式出现相应调整,映射出不同教育匹配模式下婚姻收益以及收益差距的双重转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婚姻教育匹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及教育匹配模式在微观个体层面对婚姻收益产生的影响,以及由婚姻收益反映出的教育匹配模式的特征和变化。从婚姻收益的角度验证中国婚姻市场中个体搜寻潜在配偶的选择依据,并对过去、当前和未来教育匹配模式的特征差异和发展趋势进行经济解释已成为婚姻匹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资料分析中国婚姻市场的受教育现状、教育匹配现状及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微观数据构建婚姻匹配数据库,使用CS模型对婚姻收益进行测算,考察各受教育水平人口在不同教育匹配模式下的婚姻收益和收益差距,从而解读中国婚姻市场在教育及教育匹配模式层面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加深,适婚年龄人口在高等教育获得方面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近10年来已出现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现象。第二,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从社会学角度对婚姻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老年人婚姻问题,在我国一直未被放到必要的位置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在历史上较为稳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准、思想观念、医疗卫生条件、人口的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年婚姻亦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当前我国老人再婚问题予以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农村人口因婚姻向心迁移的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人数逐年增加。在农村人口迁移变动的诸因素中,婚姻迁移占很大比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郊区人口向心迁移流动的状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又对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男女性别比、出生率等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我们调查了北京郊区一些公社的婚姻迁移情况,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周兴  刘鑫 《人口学刊》2022,(5):48-59
彩礼和嫁妆是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日渐高涨的彩礼和嫁妆推动了婚姻支付的不断攀升,也对我国居民的婚姻和生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CHARLS 2018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婚姻支付对我国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通过运用工具变量并进行2SLS回归,发现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生育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更高婚姻支付的个体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更高,更容易完成婚姻的缔结,在做出生育决策时也会更多地考虑代际支持以及父代“多子多福”期望的影响;而无法承担高额支付的个体则要面对初婚年龄推迟的风险,在做出生育决策时则会面临更多的生育成本的压力。辅助因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婚姻支付会显著降低晚婚的概率,同时会显著增加生育多孩的概率,与2SLS回归的结果基本一致;将工具变量加入Heckman两步法中的Heck-IV估计结果也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分城乡回归发现婚姻支付对城乡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城市居民,婚姻支付对农村样本的婚育影响更大。未来应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的建设、降低家庭的婚育成本等方面入手,控制婚姻支付的合理区间,从而积极应对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和生育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倪晓锋 《南方人口》2008,23(1):59-64,58
本文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城乡之间的比较,借助对婚姻挤压以及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的系统描述来揭示其存在的特征和后果。婚姻挤压和大龄未婚现象既与个人因素有关,同样受到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不仅在性别上有所差异,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未婚女青年的比例较低,最多的大龄未婚女青年集中在城市。而婚姻迁移和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期望不同将会对新的婚姻挤压问题造成进一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婚姻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使用中国双城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考察了晚清(1866-1913年)东北双城旗人移民社会中的婚姻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态的死亡风险存在显著差别,未婚、丧偶和再婚等婚姻状态的死亡风险要高于初婚人口;不同婚姻行为对死亡风险存在不同影响,结婚降低死亡风险,丧偶提高死亡风险。研究验证了婚姻对个体健康的保护机制及其时期效应,表明了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于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儿子与女儿:中国农村的婚姻形式和老年支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湖北松滋的调查数据 ,研究中国农村子女的性别与婚姻形式和子女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子女的性别和婚姻形式对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和家务帮助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影响 ,但对提供农活帮助的可能性没有影响。据此 ,本文发现在松滋这样一个历史上嫁娶和招赘婚姻都被广为接受和实行的地区 ,女儿和儿子、嫁娶婚姻夫妻和招赘婚姻夫妻的养老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对解决农村社会与老年保障和男孩偏好相关问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入本世纪以来,伴随着越南女性的大量涌入,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从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现状、跨国婚姻建立的基础、存在的问题、越南女性配偶的主动身份建构等方面,分别介绍近期的研究成果。随后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淑敏 《西北人口》2010,31(1):42-46
论文采用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甘肃省东部蔡村青年男子的择偶困境进行了研究。论文指出,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使得流出地农村青年男子的择偶难度加大:彩礼飞涨,家庭负担加重;凑合婚增多,婚姻的不稳定性提高等等。贫困地区青年男子的择偶难问题成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婚恋方面对于农村的又一次剥夺。应该把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纳入关乎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中来。论文是对有关农民工婚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支付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在终生预算约束条件下,婚姻支付上升会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采用跨期分析方法构建老年劳动参与选择模型,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支付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参与时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及家庭固定资产水平异质性;(3)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之间存在平缓的“倒U型”关系,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财富水平相关;(4)养老金水平、健康状况与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婚姻支付在普遍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基础上,还显著促进了“弱势”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包括:农村、女性、高龄、低财富水平及低健康水平的老年人。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防止婚姻支付过快上涨,完善老年劳动力市场,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建设等促进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双向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