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举政治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30年间成为常态,具有史无前例的多元性、竞争性和民众参与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选举政治表现为政治派系之间的权力角逐,而派系政治尽管并非政党政治,毕竟包含政党政治的若干元素,代表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施政理念,在选举政治的框架内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和实现参与的政治平台;争夺选票无疑是不同政治派系角逐政坛的首要方式,而民众参与决定着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政治天平的历史走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生态包含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元素,民众选举具有鲜明的世俗色彩,承载着共和制基础上的世俗政治实践;不同政治派系的竞选纲领大都内含着诸多的世俗元素,折射出常态化选举政治的世俗倾向。由于宪法规定之安拉主权与民众主权的双重法理原则,非民选机构与民选机构的长期并存,加之宪法监护委员会作为非民选机构对于选举政治的干预和影响,选举政治无疑存在诸多局限。然而,选举政治并非徒具虚名和流于形式,选举结果具有非操纵性和非确定性,不同政治派系在政坛的消长取决于民众的选票和选民的意志,而选民的投票意向无疑是决定选举结果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1979年,伊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世俗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的神权政体,这一体制决定了伊朗外交的特殊性,实行“输出伊斯兰革命”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影响了海湾地区甚至整个中东的政治格局,随着伊朗政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外交政策也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1978-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并不仅仅是由各种经济问题引发的。其革命的领导者之所以发动革命,是因为伊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改革来适应新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伊朗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伊朗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革命:1905年宪政革命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本文从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中坚力量、指导思想以及革命时期的国家制度、军队情况等六个方面,对这两场革命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两场革命诸要素的比较,可以看出后者呈现出许多新的内容,这体现了两次革命之间七十多年伊朗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6.
教育世俗化改革是伊朗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考察立宪革命和伊斯兰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无不与教育世俗化改革有着密切关联。教育世俗化改革剥夺乌莱玛的教育垄断权,教育成为乌莱玛与世俗政府竞相角逐的权力领域;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衍生物”现代知识分子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成为掀起两次革命的中坚力量;世俗政府推行的新式教育本质上是精英教育,上层社会通过获取教育优势进一步扩大社会鸿沟,普通民众未能普遍分享教育改革红利。教育世俗化改革在助推伊朗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成为诱发两次革命的重要因素,足见其在近代伊朗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一伊朗关系是当前世界最复杂的国际双边关系之一。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伊朗国内政治发展的视角来分析,霍梅尼主义天然地包含着强烈的反美主义倾向。同时,在美国看来,伊斯兰革命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导致西方社会的普遍“恐惧”,从而将伊斯兰视为“威胁”则使“文明的冲突”成为一个正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又强化了美伊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和对抗。作为一种理性、倡导公正与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绝不是导致美伊冲突的主导因素,更不会构成所谓“文明的冲突”。作为当前国际冲突的热点和难题,美国-伊朗关系在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显示了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1979的伊斯兰革命对伊朗外交产生重大影响。革命后伊朗外交的突出特征是极端反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执行积极中立外交路线等,这些特征在霍梅尼时期表现的非常明显。伊朗革命性质的外交造成它在国际上的空前孤立,为了摆脱国内外困境,伊朗的温和势力曾进行了努力,但因为激进派的阻挠,在霍梅尼时期伊朗始终没有获得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分层术语的视角简要论述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内部结构分层的情况,提出了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有其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结构历来是中西方社会思想家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通过比较中西方两位思想家孟轲与柏拉图社会分层结构思想的异同 ,认为他们在社会分层结构的起源、实质及平衡机制等方面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旨趣 ;他们思想中的许多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当今中西方社会分层结构思想及结构功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日本成为基督教世界之外的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社会结构不同于东方各国而与西欧相似。明治维新前,其文化结构已趋多元化;政经分离、土地权和货币权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政治上各藩自立,幕府并不是独揽大权的中央政府;这些都为日本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导致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革命权思想是其法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国家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紧密相连。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本文首先从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观及其革命权思想入手,再与康德的相应论述进行对比,从康德的实践理性原则出发,得出康德先验唯心论框架中的革命权思想,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康德的革命观与其整个实践哲学思想环环相扣,融贯自洽,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社会契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革命权思想。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城市中的电话通话记录建立了一个大型的社会网络,研究了这个网络的有关结构特性.网络呈现了与相关社会网络相似的特性,如度分布的幂律特性、小世界效应、非平凡聚集或网络传递的特点等,同时该网络也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网络不同的特性,如度的异向匹配.通过给边赋予权重,分析了网络在加权情况下的一些静态结构性质,其中,包括点强度分布、强度相关性及群聚系数等.  相似文献   

14.
现有社会保障权的概念在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条件、目标和义务主体等方面存在分歧或偏差。从“社会保障”、“权利”这两个关键词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分析社会保障权的外延,可以认为,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成员在特定情形下,为保障生存安全或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一个有条件和限度的、有层次的权利束,包括特定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相似文献   

15.
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各成员,如股东、董事、法人、经理、监事、员工、顾问及形象代言人等也应该在向企业负责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为这些成员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企业行为,并从企业获取收益;而企业利润来自社会,企业成员的收益也就来自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依赖于企业各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负责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本文的作者在评论西方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回顾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妇女的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讨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工作本土化,尤其是妇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中国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过程和途径,提出了本土化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新的社会转型的挑战,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重新认识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认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基本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结构,警惕两极分化,重视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量表调查法探索失独群体的社会关系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联系质量、社会参与、支持利用在情绪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促进失独群体良好的情绪体验要提高社会联系的质量,注重朋友的深层交往,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将社会支持资源优化为支持系统。今后在失独群体情绪的心理干预中应建立多元的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9.
从唯物史观视角考察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分析了马克思这一表述所关涉领域的广泛性,认为“社会革命的时代”是“全面革命”的时代,它不仅使政治结构、而且使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重大的变化。从马克思的表述可以看出,彻底的“社会解放”是整个工人阶级“社会革命的时代”致力于达成的目标。工人阶级必须为之建立新的政府形式,并由此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现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