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美关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今世界两个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中国,在新世纪对海外石油的依赖仍然居高不下。美国在国际石油领域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的因素已成为中国实施石油安全战略最重要的国际环境,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必然受中美关系大局及双方石油互动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欧阳晓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82-85
在一定的时期,国家有一个符合本国国家力量和适应国际环境的核心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对中国而言,当前这个核心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就是发展崛起,对美国而言则是巩固霸权。中美两国由于在国家利益层次的确认、排序和战略目标的不同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中美关系的起伏。 相似文献
3.
刘定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
中美两国间既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又在众多领域之中有着共同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当今的局势,变幻莫测,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是在扑朔迷离之中艰难地摸索着前进与发展。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从来不是建立在共同的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而只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5.
韩玉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78-81
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中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是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美关系不断改善 ,布什总统两次访华和江泽民主席访美 ,推动了中美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程。中国努力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实践 ,也为处理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提供了经验 ,从而为我国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亚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75-79
随着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的日益攀升,中国作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自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有关“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论调不断泛起,美国政界和学界对中国的能源战略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中美双方政治上缺乏互信,又对彼此的能源战略缺乏足够的了解,中美在能源问题上存在极大的疑虑和分歧。消除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无论对中美关系还是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12-16
中美建交以来 ,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80年代 ,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90年代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当前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既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两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上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也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对外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因此 ,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竞争又合作将是 2 1世纪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秦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49-53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从地缘政治经济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的角度看,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油气资源的争夺必不可免并引发了新的摩擦和冲突,能源也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因素。在美国谋求世界霸权、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中,能源在中美之间主要发挥桥梁作用的同时,仍将继续充当美国牵制中国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毛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中美互不信任是中美关系中的根本问题,中美之间信任的提升有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造成中美互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和不同的社会文化与政治体制,解决中美互不信任问题的对策则是进行长期战略对话和在国际制度框架内进行有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贺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2):93-95
具有深邃洞察力和科学预测力的毛泽东,自始至终把握着对美关系的主动权,迫使美国主动接近中国;凭借胆略和睿智,不计历史恩怨,不计社会制度差异,远交近攻,主动开启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大门.毛泽东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作用非凡. 相似文献
11.
蔡艳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3):286-290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中美两国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有异有同,比较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目前国内仍有部分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偏向于肯定甚至主张照搬美国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忽视了近年来中国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各个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与特色;比较研究过程中首先应当保持绝对客观和适度自信,毕竟美国只是开展教育比较研究所需要的典型之一,而不是绝对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刘永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8
探讨两个大国未来安全政治关系走向,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将这两个国家放在一定的体系层面加以考察,因为这种考察有可能从宏观上揭示它们在安全政治关系中的基本情形.本文把体系层面研究的物质视角和文化视角结合起来,想象未来亚太地区国际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五种格局,然后把中美安全政治放在其中加以理解.本文假定,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同的国际体系格局里将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这类不同的社会身份,有可能决定着它们如何看待彼此在物质实力方面发生变化所具有的含义,从而使双边的安全政治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宋国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0-156
随着中美各自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中美经济总量对比的新变化和双边经贸互动的新趋势,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新的常态。首先,中美经济总量和双边经贸关系趋向均衡。其次,中美两国在国际和地区经贸规则制定上存在着制度竞争。再次,中美两国经贸互动中的利益置换思维愈发明显。最后,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双核作用。这些新常态带来新机遇,也诱发新挑战。中美两国要认真研究新常态,充分考虑新常态的特征,并立足于此更好地谋划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巫阳朔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7-132
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从1986年至今,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以区域研究起步,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殊性,有效实现美国经验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刘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21-24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 ,它的内涵及本质决定了其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国家主权 ,文化传统 ,经济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要求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核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美国核电产业发展历程,从核电产业规模、铀资源配置、核电专业化运营以及核电产业竞争力等角度简述美国核电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核电产业发展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希祥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7-52
新世纪的赛珍珠研究,如置于全球化语境之中,就能更现实、更前瞻性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在这一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点之下,我们对赛珍珠从文本作品的评论鉴赏到文化精神的审视估量,将会取得新认识、新收获:赛珍珠不偏袒与执著某一国、某一民族、某一文化与阶层,正体现了当前经济一体化所须有的全球意识;赛珍珠追求的理想,正是世界人民为之奋斗的未来的目标,它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赛珍珠通过各种方式来介绍与表现各自国家与人民的文化差异与误解,使人们"学会相互了解"。我们设想通过赛珍珠研究会与相关组织的筹建、文学与影视作品的联动以及弘扬她所提出的"民俗精神"等文化产业操作,以便再现、再创与扩大赛珍珠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树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7-9,1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性问题 ,经济民族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个性问题 ,二者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用辩证观点观察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就会促进二者的发展。采取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观察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就会造成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9.
《国际论坛》2018,(3)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经历了深层结构性变化。这一时期,中美经济实力、贸易总量、双边投资水平等迅速升至历史高位,双方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空前紧密,结构性变化也日趋显著,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双边投资不对称性显著增强,两国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模式等呈现新特征。但中美经贸关系协调机制落后于这一变化进程,致使双方贸易摩擦经常化、相互依存不对称性强化、经贸议题政治化等问题,阻碍两国经贸关系的拓展和深入。中美亟待建立政治互信,以务实、包容、渐进的方式消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障碍,将经贸关系纳入互惠、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20.
王成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2):77-84
抗战期间,袁同礼和费正清发起、参与、主办中美学术文化交流机构——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服务处和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通过这两个机构推动中美书刊文献交流:美国图书馆界集体向艰苦抗战的中国采购中文书刊,美国公私机构免费向中国提供图书文献,甚至在抗战后期提供大学教学实验设备和教科书等援助,中方向美国提供大量战时文献资料。他们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促成了中美学术资料和文化的双向、平等、互利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