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学术界提出建设自己的学术话语,其本质是向传统文化精神回归;建设学术话语,就是承继自身文化精神。返归学术话语此一家园之路,应是背离此一家园之路的反向逆转。本世纪以来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误读和背离,使我们丧失了自己的学术话语。回归此一文化家园之路应采取直接面对中国文化典籍,从存在论角度领悟中国文化精神、以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来言说当今学术问题等三个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3.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它与以儒学为代表的正统伦理文化相黜而立,经历了原生、近代清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途程中.它那片面的执着仍给人一种全面的启示。自从官方出现以后,官方用权力所推行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就产生了,它被冠之以正统的美名而发挥着自己的工具作用,维护着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作。这种正统伦理文化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代表就是儒家伦理文化,它以道德自觉、理性主义和群体本位为理论原则,建构了以“三钢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和相应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学说,为中国的封建文明立下了汗…  相似文献   

4.
廖平是真实圆融的学人,近代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其"学术六变"更革主张的人生动因,既有志意孤远、倡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因素,又有寻求国家民族觉醒振兴的因素。而廖先生的学问理念则是研究追探人生宇宙真理共球合发。对廖平"学术六变"之成因和理念追求的分析梳理,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李之洋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面临着更大的课题。一方面它要扬弃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它又要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深层地探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内容、实质和任务,在指...  相似文献   

6.
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的学术文化中,最突出的有二个中心:一为脱离现实的朴学系统,它以顾炎武、戴震、高邮二王、孙诒让等为首;二为结合现实的史学系统。这个结合现实的史学系统就是以黄宗羲、章学诚为首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光彩”的学术流派[1]。清代浙东学派“近承蕺山之绪,远绍永嘉之风”[2],与南宋时期的浙东学派前后相辉映,精神上一脉相通。本文试图从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商号内部结构的等级系统问题初探齐大芝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中的等级系统问题是中国近代企业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无疑对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关系的变化以及企业机制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探讨的就是近代中国传统商号内部等级系统的一些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温朝霞 《探求》2008,(4):78-80
由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一级作家、研究员、文学博士后梁凤莲所撰写的学术专著《乱云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下称《乱云飞渡》),最近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梁凤莲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作访问学者时,站在中西方文化融汇的坐标上倾力写就的专著。全书以文化诗学的思辩为支撑,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嬗变历程的把脉与反思,更有对文学史个案的提炼与分析,以感悟和追问的方式展开学理的阐释与探讨,是一部值得推介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书。通观此书,它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西方维护自由的秩序价值观创生了宪法秩序,而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是宗法秩序。宗法秩序的价值是维护专制。中国传统的秩序价值观作为文化沉淀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制宪和行宪,它对舶来的宪法进行了权力设置的重构,使得近代中国立宪运动中权力始终朝一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培育宪法秩序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文化的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万远新  张铁军 《创新》2019,13(3):40-47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和精神根基,它决定着新建文化的理论品性和民族特色,也有利于新建文化的民族认同;文化主导性是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内容,它体现着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性发展要求,是对人们现实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主导性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进行诠释与建构的辩证统一,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的一代大师。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他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大胆批判专制制度的腐朽,暴露当时思想风气的恶浊,在提出新的价值观、探索时代哲学和倡导新的学术风气上,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终结和近代文化的发轫。研究龚自珍与传统文化的转折,有助于我们认清近代文化的由来和当前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16.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马立民 《社科纵横》2012,(2):131-134
明治前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它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探索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而且有助于研究近代中日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尤其是中国效仿日本所走的近代化道路。文章主要就维新政变后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探索日本整合西学、儒学和日本国学进行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冯立鳌 《探求》2010,(2):56-59,80
思想文化历来是文化系统中最深层和最有决定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内容上大致由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谋略文化及科技文化等部分构成。这是一个良莠混杂的系统,它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效。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应当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该文从四个方面就此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一、道德准则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等三条社会因素;二、道德建设应遵循社会主义的内容与民族优秀传统相结合等六条原则;三、把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准则概括为十三个字;四、道德建设的四条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木斋先生的古诗研究和笔者本人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局面应该在21世纪尽快结束;并且应该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体系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