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68-168,F0003
对于锦强先生,我是先闻其誉而后识荆的.先此在报刊上多次欣赏到他的书法作品,又在书友中时常谈到他的人品艺格,说他谦和、坦率、博学、艺精. 相似文献
2.
潘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97-100
东阳民居将特定的自然审美取向、宗法血缘亲情、伦理品格教化、地方民俗特色等文化观念与有形的民居形态、空间布局、装饰手法紧密结合 ,赋予其自身深层的文化内涵 ,营造至亲、至善的家园精神。 相似文献
3.
视觉艺术的韵律化,可以说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即所谓的"无声之音".这一特征,首先建立在身心合一、物我双忘的基础上,并以此在整体直观中最大层面地沟通人与自然、人与艺术间的本真之联系,最终在创作活动中,达到身心合一或天人合一的可能性.人生境遇在艺术境界中得到超越.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深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是一种追求心灵复归、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讲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追求和审美追求,这一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民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审美精神复归的家园。这种美学原则应充分利用于当今建筑,并物化成一种精神习惯。 相似文献
5.
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哲学教科书虽然承认辩证法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同属于一个运动过程,但却仅仅承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自我运动发展,否认精神会自己运动发展。其实不仅自然界、人类社会会自己运动发展,而且人类精神也会自己运动发展。如果精神的自我运动发展得不到确立,那么辩证法作为事物自我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6.
气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之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气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始终,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气具备三个基本的内涵:生成、生命、生态。气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本原、生命精神、生态内涵影响了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生成及其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气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始终,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气具备三个基本的内涵:生成、生命、生态。气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本原、生命精神、生态内涵影响了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生成及其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郭继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72-75
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儒家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道家则经历了从知识与德性的对立走向知识服务于德性的过程,佛家通过"转识成智"来化解二者的对立.这种德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偏执. 相似文献
9.
傅国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55-59,64
当代中国的哲学精神是当代中国的党魂、国魂、民族魂.本文从自主精神等7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结构、功能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广阔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大力张扬这些哲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体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精神力量是民族、国家、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伟大觉醒”,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从精神被动逐渐转向了精神主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使中国人民逐步重建了“精神自信”;新时代以来,党在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基础上,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标志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实现了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再到“精神自信”与“精神富裕”的历史性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留多少泪,才能不心碎;一生要干多少杯,才能不喝醉;一生要醉多少回,才能不怕黑……又是二月中旬,我想看过BTV《美人心计》的读者们大多记住了这段汉王经典的台词——我拂琴,你起舞,梨涡浅笑。我批奏,你磨墨,笑意盈盈。我受伤,你上药,莹莹泪光。我亲政,你在旁,默默守候。 相似文献
12.
以"心"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表现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志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1-107
以“心”为美,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当然状态的价值界定。这种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存在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比兴”说、“神韵”说、“意味”说中。它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人格化、心灵化,人物美的本质在心灵精神,艺术美的本质在心灵意蕴的表现。这种美本质观,渊源于古代宗法社会“内重外轻”的向心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6世纪末意大利卡拉奇兄弟创办的波伦亚美术学院为考察对象,论述学院成立的目的及影响,通过浅析学院创办的状况还原其在文艺复兴向巴洛克的艺术时代演进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王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在中国传统契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从券书(竹木契约)到契纸(纸质契约)的重大形制变化。物质载体的根本性转变,还伴随着契约书写形式的明显变化。由于纸契具有独特的征信功能,无须采取券书合验的方式,唐代以后绝大多数的契约为单契,其中卖契又占据主流地位。这部分归因于契约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另外,唐代的土地交易法令也对卖契形式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考察中国传统契约的形制变化,有助于避免以西方契约理论盲目套用于传统契约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李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0-73
在台北这一相同的地域空间中,白先勇和朱天文都被一种"末世的情绪"所牵引,不约而同地先后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写了特定时空中新旧两代台北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体验,找寻自己的"根"之所在。在他们的寻根之旅中,尹雪艳和米亚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她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一个是理想幻影的勾绘,一个是同步经验的展演,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她们都在争取最大限度地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寻找自我灵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静享一份淡然之美。 相似文献
16.
金堡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遗民和僧人。受易代剧变和人生际遇的影响,金堡最终选择了逃禅。逃禅后,与大多数"以忠孝作佛事"的逃禅遗民不同,金堡彻底放弃了儒家立场,转向了佛教人生。他主张"道法不在节义中",用佛法拯救乱世人心,以菩萨之心关怀天下,救助难民。但时人以"遗民之金堡"来衡定"高僧之澹归",对他多有斥责,实在是一误解。 相似文献
17.
张仁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6)
港台新儒学家徐复观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的心性、生命,并从中挖掘出艺术的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艺术精神视为不待外物的"纯"精神,它突出表现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因为自然山水最能释放人的生命本性、精神的自由性,而这一点恰与老庄精神相合拍。老庄学中的"道"即是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庄学中面对现实人生的主体修养功夫,被视为艺术精神的主体,作者在这一发现背后试图寻求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本真表达方式,以对抗长期以来唯西方艺术为艺术的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张典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55-60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9.
20.
张典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47-152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