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内圣外王的视域看,先秦儒家包含主体的自我创造的理想人格和主观的自我认同的理想人格两种类型,即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内圣外王。汉代儒家把主体的自我创造局限于纲常名教之内,对于主观的自我认同的道德修养也持戒备态度。宋明新儒家在理想人格上呈现出由主体的自我创造向主观的自我认同转变的趋势,并进一步强化内在德性及其超越依据。现代新儒家重视内圣外王,在理想人格的论述上受时代影响表现出推崇主体的自我创造的倾向。确立个体的独立地位,主体的创造与主观的认同相互为用,是儒家理想人格实现现代转化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和谐思想体系中,道德完善、刚毅进取的君子理想人格是整个学说的人格基点。君子理想人格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和谐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君子品质优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君子成为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君子注重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协调和解、诚实守信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充满道德伦理与自律精神,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过于"理想",君子理想在古代社会无法真正实现,一些君子之道的践行者甚至走向君子的反面。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是“德性”文化的体现,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儒家“内圣外王”是从“天人合一”内化为“天人舍德”始,中经人的心性修养外化出王者天下,即“内圣外王”的自满自足,最后再返归到天人合一的理想。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核心命题“内圣外王”的真谛,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4.
怎样做人的问题,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以儒家学说为依据,阐述了儒家关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人应该怎样生活以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尽管存在着标准过高,过于理想化,过于强调道德修身对人生价值的决定作用等偏向,但是,它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对教育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庄子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矢志不渝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庄子的理想人格进行深入分析和阐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人性论中,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性无善无恶论,虽然其主要理论观点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落脚点却是一致的,它们的价值理想追求都是一致的,即通过道德修养的途径抑恶扬善,最终达到至善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 ,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 ,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忠恕”的道德品格 ;“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中庸”的气质和风貌 ;“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 ,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 ,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 ,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虽然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其包含的思想内容,在孟子那里已多有涉及.研究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不仅可用来指导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格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通过将“天心”与“人心”相会通 ,将“温柔敦厚”作为审美格调的企划 ,建构了自己的审美人格论 ,使自己的人格学说具有了最高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今中国人群特别是青年人当中日益深重的精神危机,以高扬儒家人文精神、拓显生命的精神空间、成就精神的内在超越、规划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主义等为理论宗趣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有助于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生活状况、生命价值和人生方向等问题给予人文性反思、批判和导引.这一理论启示当代人应当凸显生存世界的人文性、提撕生命存在的精神性、激发心灵境界的超越性、葆养现实人格的完整性、开启生活理性的自觉性、重视社会生活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2.
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对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中,人性假设的理论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不能单纯地以X理论或Y理论为出发点,而应采取权变的观点,针对不同情况,使任务、组织、人员达到最佳的配合,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13.
“道”的人生境界,其本质特征在于心灵状态的自由无羁,这在老庄是物我两忘、逍遥自适,在儒家是平和愉悦、从容中道。即道家以摆脱外在桎梏、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为超越,儒家以完美自身德性、体认无所不在的天理为超越。两者的价值观念不同,但超越的目的都在于认识人的本体的存在、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精神。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4.
《性自命出》是先秦时期郭店楚简中极为重要的一篇有关人性思想文章,它填补了由孔子到孟子之间人性理论的空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中天、命、性、情、道等一系列有关人性论价值范畴有条理地相连在一起。它承接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思想并对"性"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性与心、性与情、性与物,情与乐等各种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因此可以说它为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发展及其价值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将自然视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艺术的精神食粮,并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二者存在着永远不能割断的联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存在局限性,艺术也远离了自然。现实严重的生态问题提示人们,自然科学必然走向人学,艺术必然复归自然。  相似文献   

16.
略论王安石的性情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命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宋代的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视点,对性情命论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王安石的观点较为独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影响极大,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依据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建构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而作为冯友兰先生“新理学”体系构成的“贞元六书”则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哲学。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最终仍要指向人生的问题,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到贞元六书之一的《新原人》,冯先生通过对已有的文化哲学的分析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构化出关于人生境界的体系界分,也最终将对文化哲学的探讨落实到对人主体本身的追问和思考上,这也表现出冯友兰先生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人主体价值的终极关切。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与法家人性学说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儒家崇尚德治而法家强调法治。本文试图从儒、法两家的“人性论”中找出他们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统一的合理性。进而结合现实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命的理论架构和文化生命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的生命所在。在先秦儒家的思想符号世界里,人的生命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生命形态,它与外在的自然生命水乳交融,共同完成理想生命的建构,这就是孔子的"文质彬彬、孟子的"践形"和荀子的"性伪合"。先秦儒家对人的生命的文化安顿开辟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精神领域:人的心灵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从根源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