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的好客具有潜在的反义,即它是主人或者东道主社会宣称自我权力、具有排他性的一种自我保护,主客都有义务维护这个边界,以达成传统意义上的互惠礼仪之道。然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过于侵入东道主社会,破坏了这种用于平衡东道主社会与游客关系的"边界",使"好客"变为"不好客"。因此,对好客"边界"的尊重和维系既是对东道主社会人道主义的关怀的"边界",也是旅游本真性得以持续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真性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英文文献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一方面梳理其概念、主要流派及观点,另一方面重点探讨了原真性与商品化、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古镇旅游其本质上不仅仅是"古建筑旅游",它是古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旅游者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原真性"古镇民俗文化是古镇文化遗产的精髓.时当地居民"原真性"民俗文化的关注,可以唤起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正以种种好客方式吸引旅游者以发展当地经济。针对此,研究一方面审视这些好客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从符号视角研究好客性与地方资源、现代情景以及游客所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国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蚋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固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好客中国     
好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礼仪,塑造好客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品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路径。立足于旅游语境,从国家形象的关系概念角度解读好客中国概念及内涵,提出建立由社会伦理义务和商业利益共同驱动的"好客模式",并基于旅游吸引物系统观分析好客中国要素构成及其功能,进而阐明好客中国符号构建思想和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8.
民俗旅游是促进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本文阐述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概念和种类特点,从当地居民、民俗文化、产品认知、旅游环境以及专家学者等角度着重探讨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     
中西方社会自古以来都有旅游实践,但是旅游的概念却出现得较晚。旅游概念在不同时期意涵各不相同,从艰辛的旅行到休闲享受的旅游,从走入他者社会到虚拟网络旅游,研究对象始终立足于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旅游因人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互动而成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旅游人类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人类学介入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范式,旅游研究也促使人类学重新思考游离于文化内-外的主体与跨越边界的文化生产。旅游人类学研究不仅深化人们对于旅游的认知,也促进人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节日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民族地区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节日旅游中,东道主往往用表演的形式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呈现.而游客在凝视表演文化的过程中,也通过参与表演来获得身体化的表演体验.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案例,以节日活动中的表演行为为切入点,以节日空间中东道主和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族节日旅游展演的背景下,东道主和游客的表演性是如何在“客-我”的互动中进行建构的.研究发现,在民族节日旅游中,东道主作为节日旅游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发挥其旅游经济及社会功能,往往通过编排或排练使民族文化富于表演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在旅游舞台上进行呈现,发挥交流媒介的功能;另一方面,游客作为节日旅游场域中的“客人”,其在通过视觉的凝视对东道主所表演的文化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已不单纯地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体验,更多的在于追求身体的多感官体验,进行旅游的身体化实践和表演性参与.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与地方性"认同"、"真实性"以及"互动协商性",都未能很好地呈现其与一般文化现象的不同及其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具体关联,艺术人类学"回到生活"的"行为研究"和"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理念方法无疑为其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安顺屯堡"小孃孃"为例,探讨亲属称谓在旅游开发中作为连接主/客、进行好客表达的符号介质的品性,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旅游开发过程中亲属称谓制度的资本化现象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亲属称谓被作为表达好客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往往带有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并隐含着性别、权力等话语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察中新旅游走廊的基础上,提出中新旅游走廊的概念和范围,分析评价了中新旅游走廊旅游资源,认为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亮点较多,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条世界一流的旅游走廊.建设中新旅游走廊有利于改善跨国旅游交通条件,有利于推进沿线各国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增加沿线各族人民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本区域和平发展.最后,提出中新旅游走廊建设初步构想,包括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民国时期青海和西藏地区的旅游流网络的整体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旅游节点在青藏地区旅游发展的相应地位.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青藏地区的旅游流网络可以很明显的分为两个子群,并且分别以布达拉宫和塔尔寺作为子网络的中心节点,而两个子群之间的链接则主要依靠青海湖-布达拉宫路径.网络中心性特征的分析表明,布达拉宫在民国时期青藏旅游流网络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并且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景点,塔尔寺次之.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在旅游流向的广度和独立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布达拉宫、塔尔寺、扎什伦布寺在民国时期青藏旅游流网络中处于比较竞争的优势,在当时的旅游竞争中拥有着更多的机会和区位优势,并且可以很好地桥接其它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5.
以"好客的食物"为题讨论"好客中国"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与价值。认为"好客"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交流活动,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特殊的权力关系结构张力。然而,中西方在"好客"叙事中呈现了巨大的差异。在中国,"请客吃饭"是"好客"的一种基本而普遍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农业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现代旅游活动中,饮食依然成为"好客"的集中表达,却也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文章从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原真性、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带来的影响、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及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利益相关者等四个方面展示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同时,还从理论体系建设、跨学科比较研究、民族志的写作范式、研究范围以及学术服务社会等方面对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韦小鹏 《民族论坛》2012,(12):108-110
何为好客(hospitality)?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好客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或状态;而在西方文化中,好客(hospitality)则有商业性和非商业性,本质是互惠。在好客(hospitality)问题上,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是:好客是人类共同遵循的一种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中国旅游已进入以IP驱动旅游的4.0时代。IP概念,近两年在旅游行业变得炙手可热,甚至有"得IP者得天下"的说法。IP旅游就是打造具备特色元素和符号的品牌,旅游IP看重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强娱乐性及故事精彩性的核心产品。本文旨在分析IP旅游的概念、背景、内容、作用及形成过程,探讨了鄂尔多斯发展IP旅游的优劣势,并结合鄂尔多斯IP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问题.通过纵览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概况,具体讨论了符号学理论在旅游吸引物研究中的借鉴、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背景和条件3个基本问题.研究认为: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旅游吸引物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拓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文化视野.在国内旅游学术研究整体缺乏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且旅游学科理论体系较为薄弱的背景下,符号学理论和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是值得期待的,其也需要国内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保护还是破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而原真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对于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以深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为例,调查分析了它在传承人、工艺、场所、情感等方面的原真性,提出了对鱼灯舞原真性的保护应遵循以人为本、公众适度参与、适度创新、适度物质化四个原则,同时结合深圳地域文化从物态展示的原真和信息认知的原真两个层面,提出了保护鱼灯舞的四个设想,即保护制度化、遗产生活化、参与大众化和保护与管理数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