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亨廷顿的文明观和“文明范式”述评马建民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该文声称:“在我的假设中,新世界冲突的根源主要的将不是意识形态上或经济上的,人类...  相似文献   

2.
宗教作为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古已有之,是不同宗教文明交往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虽在西方文明史上,确有不少借着宗教名义发动的宗教战争,但宗教对抗不是人类发展史的本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多宗教信仰国度,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曾很好地实现过对话和融合。中国自古"汉唐气魄"为标志的文化包容性,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国家胸怀。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多种宗教和平共处,一直远离宗教冲突和战争。宗教本身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 ,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 -撒克逊优秀”论 ,在美国国内 ,他主张用以盎格鲁 -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 ;在国际上 ,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 ,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 ,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冯主席,杜先生,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在南京大学、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宁夏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京大学,对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和各位嘉宾参加这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大家都知道,自冷战结束以后,关于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形势的分析,有各种不同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当前和未来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将是各大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东亚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基督教文明世界的挑战,将影响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论是精神层面的信仰诉求,还是实践层面的法事活动,宗教都是攸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宗教影响社会稳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1)统治阶级的"神道设教"策略;(3)下层民众以宗教为幌子的"反叛"运动;(3)不同教派之间的纷争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一场新的冷战为期不远 ,所不同的是已经过去的冷战是以意识形态为分野 ,而新的冷战是以文化为界线 ;过去的威胁是苏联 ,现在的威胁则是伊斯兰教—儒教的联盟。他的这个论点 ,国际大部分学者很难苟同。美国哈佛大学另一位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则力主“文明对话论” ,他相信多元文化并存 ,通过对话和理解 ,通过各种文化自身的反省与变革 ,人类一定会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纪。为此 ,几年来他在世界各地组织并参加一些“文明对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他的带动下 , 2 0 0 2年 8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南京大学在南京召开了“文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是一次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文明对话的学术讨论会。本刊 2 0 0 2年第 4期已选载了这次会议的部分学术论文。在这次会议上杜维明先生发表了题为“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的演讲 ,他视野开阔 ,观点新颖 ,在与会学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认为很多杰出的学者已经看到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非常狭隘的二分法破绽。如果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逐渐地在合而不同的背景下生存就需要通过对话,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 体的意愿 ;通过对话 ,大家都具有和平共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决定民族特征和文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宗教冲突实际上是文化冲突.宗教问题虽然主要由超世的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差异引发,但其实质是具有宗教因素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不同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文化权益上的深刻反映.在何种视阈下解读宗教问题,关乎从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有效调控和处理宗教热点问题的政策的价值取向,从而关系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安...  相似文献   

8.
中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国情也相异,在民族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郝时远与亨廷顿作为当今中美两国的知名学者,都对民族国家问题颇有研究.前者主张尊重差异、包客多样的和谐民族关系,后者认为文明之间、民族之间势必产生冲突,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美和谐与冲突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族观,在两者观,占.的分析比较中也有利于和谐的民族与国家间关系理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一) 文化和文明一词,在现在世界所有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和论述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文明就其本来的内涵,应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居住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为大家公认的合法当局所统治的人群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组织成正规的政治单位的人是文明人,而他们的有组织的活动和他们的社会模式称为“文明”。而“文化”这个词则更加广泛,指全部社会遗产,包括人类生活中不是与人俱来的所有东西,诸如生产工具、武器、社会机构、思想、宗教、信仰、绘画、音乐和文  相似文献   

10.
鸟瞰中亚宗教、民族之历史与现状──兼评亨廷顿的“文明模式”潘志平,王智娟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有70年历史的苏联解体,亚洲腹地的政治地图发生根本改观。总的来看,中亚局势要比前苏联高加索和东欧的波黑地区相对稳定些,但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混乱是巴斯马奇叛...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明对话”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高度的重视。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并对他们的文明对话的主张要旨和思想理念,进行宏观的比照和微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的传播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文化的自我表述和对他者的表述,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交流的关键性手段和形式.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影视媒体中对伊斯兰和阿拉伯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再现,蕴含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电视电影、儿童卡通片和动画片的制作和传播中,都不难发现美国影视媒体中包含的复杂而深层的多种权力关系,并且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以及与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影视媒体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过程的考察、分析,我们更能认识到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丁俊 《回族研究》2006,(1):38-44
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同时,构建全球伦理也是伊斯兰文明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伊斯兰文明丰富的伦理思想为今天的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开展平等的文明对话,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的宗旨--兼及与儒家文明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经典《大学》给人们设计了循序渐进地实现理想人生和完美社会的宏伟蓝图,勾勒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生命追求轨迹和精神升华阶梯。无独有偶,世界上还有另一条为人生铺设的进升道路,多少世纪来与儒家的道路平行递进。那就是伊斯兰为造就“善良的人类”而设计的“良好的个人、良好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善良的民族、良好的国家、善良的人类”这样环环紧扣、由小到大地实现人格完美和人类和谐的轨道。伊斯兰铺设的这条道路其起点和终点与儒家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就为伊儒两大文明的和平对话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也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岱舆提出的“天命三品”论是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目前还无学人探讨。“天命三品”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原创价值,而且对当今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启迪意义。本文从“天命三品”论的理论大框架,对“天命三品”论的初步思考,“天命三品”论对当今文明对话的启迪意义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具有中国伊斯兰教本土特质的理论展开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旨在挖掘其对文明对话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强权政治、文化霸权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尊重不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文化多样性从理念到实践,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作为转换形式,以全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多样性素质,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及内容,增强对世界各种文明的认同感和提高在不同文化交往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明对话的基础是对其他文明的平等、宽容、广泛的理解和研究态度。但从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探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困局,“师夷长技以制夷“,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头等大事,因此,大家的眼睛始终盯着希腊-罗马传统的欧美文明,急于理解和研究他们。长此以往,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甚至拒绝理解其他非西方文明。综观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史,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大家鸿儒,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不懂伊斯兰文明、不懂印度文明,更不懂那些较小的文明。他们不屑于了解这些文明。他们对这些文明的傲慢态度不亚于某些西方人士。所以,作为泱泱文明大国,积极加入到世界文明对话的时代潮流中,对世界各个大系文明与亚文明展开深入广泛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文化冲突的实质不应仅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还应被看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 ,特别是强势群体的文化霸权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抗争的冲突。文化冲突不断地撞击着弱势群体的文化底线 ,使社会乃至世界陷入局部或整体的危机、混乱甚至战争状态。因此 ,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 ,尽量使冲突张力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人类学是在文化冲突中诞生的 ,它对民族文化、边缘文化、地方性文化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人类保留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不同文明序列和管理模式序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强调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之间有着很强的耦合性。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转型期,与之相应,管理模式也在经历着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并强调只有实现与文明形态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创新,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文明得以真正确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