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相似文献   

2.
(七)关于“赀徭”关于不包括兵役在内的狭义的徭役的类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西汉人董仲舒的说法,秦汉的徭役与兵役可分“更卒”之役、“正卒”之役与“屯戍”之役。除“正率”之役与“屯戍”之役二者属于兵役外,真正属于狭义的徭役者,就只剩下“更卒”所服  相似文献   

3.
"月为更卒"并非如学术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农民每年在郡县轮流服劳役一个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说明"月为更卒"的正确理解应是每个月服役一次,每月服役天数相等.因而"更"又是劳役的计量单位,一月一更,一年要服十二次更役.农民可以钱代役,官府无事也把更役折合成货币征收,最终演变为更赋.  相似文献   

4.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粵中杜甫"之称。他是岭南诗派的传承者,他的诗歌既继承了岭南诗派一直以来"雄直"的风格,又影响了"岭南三大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的诗歌雄壮豪迈,又多运用赋的手法,抒情上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而且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卒章显志。  相似文献   

5.
如淳“更三品”说对汉代力役制度作了注释。由于他在分类上将属概念(卒更)与种概念(践更、过更)对等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将纳更赋者视为践更,同时又将所谓“戍边三日”的代役钱视为过更,从而造成很大混乱。如淳所谓的“戍边三日”之制,既无理论上的合理性也无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从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看,它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淳所谓的“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也与汉代复除制度不合。汉代不存在虽丞相子也要承担之役。  相似文献   

6.
共犯理论被学者称之为刑法学中的"迷宫",而教唆犯性质问题绝对可称之为这一"迷宫"里的黑暗地带.如何准确厘定教唆犯性质,成了刑法学人探讨的热点.教唆犯性质的研究,应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加以重新构筑.教唆犯在概念和罪名上具有从属性,而在成立及处罚上又彰显其独立性;二者孰主孰次,既无法也没有必要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7.
儒家之善被称为"人道",在于它生成意义。善的意义并非单向的解读,而是解读者彼此之间的感通与共识。从感通而言,善的意义包涵生生之仁与修身实践于一体,但在现实的挤压中却走上狭窄的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命题"哲学即以习作死态为职志者",来阐述其对哲学之本质的基本洞见。就认识真理、与真理世界共在,人才能回归于自身的本质而言,哲学可以称之为"成己"之学;就守护真理而言,哲学同时又承担着示普遍之理于普天之下这一"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因此,哲学又可称之为"济世"之学;而无论"成己"还是"济世",其终极目的都在于确认与维护人之为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说“通”     
"通"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种种联系的基础上,将大脑储存的知识经验"盘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为人处事、治学作艺中发挥积极作用。"通"在"经验转移"、"思维统摄"和"通感"三个层面上的表现,要求既敏锐又准确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达到"通"的境界,首先必须"突破一点",即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中"弄通",进而达到"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11.
郭在贻《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对言,是其证也。此言敌之未至,则以利诱之,使之从我;及其既至,又必出奇;乃能制  相似文献   

12.
一、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逐宣布焉。”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太史公自序说,当时有两本,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名山者,即是藏之於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  相似文献   

13.
凌子 《源流》2011,(7):78
"自觉不爽,检查无病",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既不完全健康,又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称为"亚健康",既然不是病就不能用吃药的方法治疗。对付亚健康除了睡眠外,更要注意饮食,这里介绍几种攻克亚健康的食疗配方。  相似文献   

14.
此篇文字浅显条畅,与口语相近,惟“媒人去数日”一节,颇有难理解处,曾引起学术界争论,至今尚未得圆满解决。其结症全在“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十字,十字通,则全节自迎刃而解矣。十字之所以难通,非作者故作艰深,实有误字之故。误字未正,而强以求通,必出于曲解而后已。我以此意求之,聊设一说,以请正于读者。“寻遣丞请还”一语,既无主语,“请还”二字亦殊不辞,毕竟遣丞者谁,所请何事,还于何所,全欠分明。按属辞之法,凡省主语者,必其主语已见前文,不俟说明,而读者自可意会者;否则亦须于下文点清,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  相似文献   

15.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正>继去年6月,审计署首次全文公布审计报告,点了中央四个部委的名。曝光了一批大案之后,今年6月审计署又如法"炮制",将被媒体称之为有史以来措词最为严厉的审计报告再次公诸于世,审计长李金华再度成为公众人物。 在"审计清单""横空出世"震动全国之初,"铁面"审计长李金华就以"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这一通俗而形象的比喻演绎审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正> 南岳卖薑翁曾有自叙云:“然而予固非庄生之徒也,有所不可‘两行’,不容不出乎此,因而通之,可以与心理不背;颜渊、蘧伯玉、叶公之行,叔山无趾、哀骀它之貌,凡以通吾心也”。又称:“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类如此。”既是避祸时乱的无所为之为,却又执著地认为庄子之道亦通君子之道,则可见世间情态物理退一进一均是等一的价值。由此观之,自古及今,庄子数千言虽则于世事不着边际得很,却仍然于显达不弃于文墨不疏于布衣也很合节拍,就微妙且必然了,依我的理解,这是庄子的魅力。先秦诸子百家,各为滥(?),其博大绵远都是灼然千秋百代。墨家虽然缜密,总有人嫌其迂腐;法家虽然言词振振,亦总有人惧其过于霸道。中国文化,儒佛道最为称雄。儒学沉厚而贴近现实,入情入理且温柔持中,凡入世者不分三教九流一概受之有益;佛学精奥而富有神秘感,得慈得善且别有洞天;唯道学尤其庄子之说,既失沉厚又无精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以确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价值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庄子要求人们的社会行为要保持适当的度。在庄子那里,生命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外在之形,他将单纯注重"形"者称之为"养形之人"。与"生"相对的是"死";对"生"的看法,离不开对"死"的理解。庄子以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与"通"的原则规定"死"。按庄子的以上观点,"生"与"死"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相分的鸿沟,生或死都"无变于己"。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具有相反两义且又同时合用的字词宜于思辨,我们将这种字词称之为"思辨词"。我国古代训诂学曾称之为"反训",但难于自圆其说。在《管锥编》中,钱钟书先生从体用有别的观点出发,厘清了多义词的种类,并对一字包含正反多义并同时合用的字词的辩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指出思辨词是客观事物和人们观念情感等矛盾统一和矛盾转化的生动反映,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高度智慧。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寓言"本义是"藉外论之",即借他人之口发表言论。与戏剧"代言"有别,"寓言"是借人物之口言己之意。屈辞虽是屈原抒发情感之作,但不是直抒胸意,而是借人物之口抒怀达意的庄子式的"寓言体",比如《离骚》通篇神人自述,《招魂》主体部分借巫师之口以招魂,《卜居》《渔父》直称"屈原既放",类似"庄周梦蝶",直接将自己变身为情节人物以抒怀。《庄子》、屈辞多用"寓言"体,与楚地巫风、巫艺的文化浸润密切相关。其后赋作中将作者自己置身于情节中的"自嘲""辩难"等体式,均可视为屈辞"寓言体"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