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律疏议》“以”“准”字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准”字例在被作为法律用词时,存有细微差异。唐、元、明三朝律学,法律皆用“以”字例以显与真犯同,用“准”字例以示与真犯异。在《唐律疏议》中,“以”字例数量极大,且形态复杂;而“准”字例数量较小,形式简单。“以”“准”字例比类的目的在于依准基本罪名所在法条的罚则而为非基本罪名确立惩罚依据,其作用在于解决繁琐地另定罚则的立法弊病。  相似文献   

2.
认知、想像及情感在隐喻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作者具体讨论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是如何产生意义并与隐喻的象征性环节结合起来的。通过分析想像在以想像心理学来完成的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三大作用 :即想像被理解为“看作”、想像在隐喻的语义学整合其图示性维度以及想像作为悬置等 ,作者认为 ,想像不仅为分裂的指称特有的悬置提供了具体的维度 ,而且还为日常指称的断裂和再度描写世界的新的可能性的憧憬做出了具体的贡献。而像想像一样 ,情感不但在否认隐喻的认知意义的隐喻理论中发挥着作用 ,而且还是隐喻的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它们都影响了隐喻的语义学。  相似文献   

3.
陆世仪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世仪在诗学观念上主要继承的是儒家的诗教说,同时面对易代的社会环境,他又提倡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强调借诗歌以“论人论世”,即注重诗歌抒发个人性情之真与记载社会时事的功能。这一诗歌阅读理论影响到陆世仪的诗歌创作,其诗前期主要表现了作为理学家的性情与学问,从而呈现出清新恬淡的诗歌风貌;晚年生活困顿,情感激烈,其诗歌则紧紧围绕自我人生之遭际与下层人民生活之痛苦而展开,呈现出沉痛隐微的风貌。易代之际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谐世与济世相交织的人生态度,也是形成其诗歌复杂面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物极必反”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影响深远。但借助西方日常语言学派的方法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命题其实是如“乌鸦是黑色的”命题一样的一种隐蔽的重言真句,犯了“以空为实”的谬误,即看起来似乎有经验内容,甚至“无所不包”,实质上却是“空无所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乡土写作的"侨寓"状态及由此决定的"想像性"叙事特征入手,通过对三十年间乡土想像景观的梳理与总结,认为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想像总体上可以解析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死场"式的,另一种是"后花园"式的。通过对这两种乡土想像模式的比照分析,从异乡与故乡、地方与国族等层面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乡土写作中理性与情感、主题与文体的悖论性纠缠,从而触摸到他们面对乡土时幽微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审美想像是最具有本真性的想像。创造审美意象是审美想像的基本功能,它以相似和接触为基本逻辑。审美想像把感知、情感等因素凝聚起来,是审美经验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林庆家 《东岳论丛》2004,25(6):121-124
马丁·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吸取东方的思想方法,在哲学上力图"变革"。他在哲学领域内反对主客二分,提出了"此在与世界"的存在论观点。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道家有其相似之处:两者都主张贵己、返真,不为纷扰的外物所累;两者都重视诗的思维。但两者毕竟也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文学中的"国家想像"书写与"中国意识"推动下的民族国家建设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国家想像"在清末民初文学书写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中"国家想像"书写的内驱力和基本语境等问题,来展开对清末民初文学特质及其文学史意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真”以及表达“真”的词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诚”、自然等向度上,“真”渗入于道德追求及日常存在的过程;从主体间交往中的以“诚”待人,到直面自我时以“真”律己,“真”的观念内在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人的日常存在的范导原则。与“俗”及此岸世界相分而又相合,“真”表现了其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的独特意蕴,以真俗互融、摄俗入真为前提,终极的关怀与现实的关切往往呈现统一的趋向。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真”既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又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0.
张文勇 《云梦学刊》2012,33(6):154-155
张鸿声是国内研究城市文学的著名学者。新近,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著《文学中的上海想像》。这本书不仅是对百年来关于上海文学的整体研究。同时也试图改变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袁宏道的文艺思想以佛学对庄学的解构为哲学基础。为反拨复古派的模拟之弊,他有意识地向民间学习。但他对复古并非一味排斥,其标准在是否具有真情,仍以“真”为核心。不过,他认为真正的“真声”,还是民间的俗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除了他们都创作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崇敬。笔者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上,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理想人格精神。一、真──率性任情的李白人称李白是诗仙。“仙气”源自何方?源自他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诚然,李白的思想被公认是个杂家:他身上有儒士气、道家气、隐士气、侠士气,甚至还有些酒徒气,但这所有的气质均出自一个本源──“真”;浪漫是真,自负是真;追求是真,消沉是真;入世是真,出世是真……。李白天生一副傲骨,桀傲不驯,与…  相似文献   

13.
张彭松 《北方论丛》2004,(6):104-106
对历史总体性的把握不但需要现代的技术理性,还应该需要希望、想像、幻想与思辨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诉诸于乌托邦想像,才能破除人对现代的技术理性的迷信,使人类未来历史的终极性视野展现和澄明,她始终将目光注视着未来无限历史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就必须坚持真理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把主观性、理性引入真理论,才能实现真理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黄昏记忆     
“徽水分外秀,黄山枫正红。 ”枫红在幸福黄山30年的记忆中,”“枫红在奔向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征程中,”作家江志伟饱蘸深情、浓墨重彩的描绘,给了我们充沛的想像和激情。  相似文献   

16.
新理学开创了研究中国哲学的新方法,其创新之处体现在对方法的创新,实现了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相结合,古今中西的相会通,理学与心学、儒家与道家的相圆融,从方法上明晰了儒学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如何得其真精神、真意思,为中国的现代哲学提供精神资源,为民族寻找安身立命之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中介问题,分析了“政治文化”中介说、“想像政治”中介说、“仪式”中介说的各自贡献与不足,提出了“想像政治”的中介说,认为这一中介观能够更加充分地尊重文学的审美规律,体现与突出文学的主体地位与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论想像     
么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术之最本质的一个方法。(高尔基) △想像,这是一种物质。没有它,一个人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狄德罗)△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黑格尔)△莎士比亚首先是一种想像,然而那正是我们已经指出的,并且为思想家们所共知的一种真实,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像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雨果)△艺术是靠想像而存在的。(高尔基) △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巴尔扎克) (彤辑)论想像@彤<正…  相似文献   

19.
吴果中 《云梦学刊》2007,28(3):37-39
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效力行驶对民族国家的整体营建,是中国报人传播事业的文化特质。以《良友》画报为个案进行分析可以见出,中国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与民族国家想像性建构之间表现出一种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人具备了最能呼应挑战的冲动与勇气,他们无所能亦无所不能的浪漫理想与劲爆青春此时将得到最淋漓的写意发挥。青春作家常聪的长篇处女作《寻找地铁出口》(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她以幻想的故事架构对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题材展开了另一种叙述,以青春的想像将爱情铺衍至古远与未来的时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