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命题,多少年来一直为中外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关注、所探讨,但由于各人的立场、观点相异,又由于理解的角度或重点不同,所以对这一重要问题一直是有着争议的。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说过:“如同植物、动物、石块、空气、阳光等等理论地形成人类意识底一部分,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底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底对象——这是人类为了享受和消化必须首先准备的,他的精神的非有机的自然,精神的生活资料——这样,这些东西也实践地形  相似文献   

2.
我们如何走近马克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初被传入中国便开始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对其哲学的理解史。而如何走近马克思便成为其中的主题。“实践优先”与“开放创造”是马克思所独具的理论境界,而对此“境界”的失落是难以“走近”马克思的深层症结。只有走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即文本与境界,才能真正地走近马克思,实现其人类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三十年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此前后的手稿和通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过大量论述。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既牵扯到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怎样正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理论,又涉及如何正确研究并解决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观点,为科学的时空理论奠定了根本的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否定,而且恰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科学性(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时空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不应当停留在已有的结论上,而应当面对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出的问题,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现代艺术(特别是西方现代派艺术)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心理时空”、“自由时空”、“超时空”等新的概念和范畴,这是对传统时空理论的挑战。回答这种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  相似文献   

5.
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①而这一成果首先是在《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表述的。这本书不仅深刻地叙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重要原理,而且还在综汇这些原理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社  相似文献   

6.
《哥达纲领批判》诞生以来,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一百年来,这部光辉文献照耀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历程。当年,马克思在与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论战中,写下的这部不朽名著,严厉地批驳了《哥达纲领》各种谬论,在痛斥“自由国家”的拉萨尔信条时,再次科学地、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重读《哥达纲领批判》,认真领会马克思对“自由国家”的剖析、批判,加深对毛主席关于“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这一教导的理解,对于反修防修,坚持…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其主要流派的许多基本原理从一开始就没有、现在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职业方法论专家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 ,他们常常用学派分类法和科学研究新形式的臆想来偷换方法论问题。结果 ,A .恩施泰因以下推论被完全应用于经济科学方法论 :“与科学没有联系的认识论成为一种空洞的呆板公式。没有认识论的科学 ,一般也是可以想象的 ,因而是粗糙和无序的。”①在自然科学中 ,理论的目的是“解释 ,也可能是实验性地复制”真实现象。② 相应地 ,理论被理解为封闭的概念体系。它利用数学或逻辑学语言解释过…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02,29(5):53-59
价值问题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主客体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因为将人当做和对象一样的现成的存在者 ,将人和对象一同把握为实体 ,因而将人在价值问题上提出问题的优先性划归为对象世界的事实性的关系。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对价值问题的提问是不妥当的 ,对价值问题的解答更是处在价值哲学的门槛之外。只有把价值如其所是地理解为精神现象 ,把价值哲学理解为精神现象学 ,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哲学的门径。价值哲学也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而是构成马克思整个思想得以理解的前提 ,因而价值现象学只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获得说明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哲学就是认识论”。这个命题反映了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概括了哲学科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同时又为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及其基本特征,为正确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哲学上做出的理论贡献,提供了一把钥匙。一“哲学就是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做出的新的阐发。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提出,哲学要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并认为全部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还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一尽管马克思大量地吸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然而他本人自称的真正的科学(他的“经济学”著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被肯定和理解为是他一生全部著作中所关注的问题,即对整个人本主义的本质进行审美的问题。正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同,它关注的是作为“实践”、“主观方面”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不“只是客体的、“观方面的形式”。就这点而论,马克思是把人类当作相对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感性的和注重实践的动物来论述的,而不只是当作所谓“资本主义运动的普遍规律”制约下的抽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2.
庄严 《学习与探索》2005,1(5):52-56
以往学界习惯于从体系化的理论知识去解读马克思哲学,使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批判的特性被遮蔽,作用的发挥受局限。当年对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的缺陷的批驳和现今对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思考,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关于主体和人为核心内容的,忽略了在哲学观和哲学的形式方面马克思哲学的变革的意义。实际上,马克思哲学不仅仅是科学的理论思想体系,更是人类解放的革命武器,只有澄明了“改变世界”的实质,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才能使其更好地溶入时代语境,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研究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争论未决的学术难题。本文作者在系统考察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资本论》写作时期的历史分期理论一直是“三形态”的,而不是“五形态”的;马克思晚年由于对古代社会的潜心研究和对俄国问题的新思考,其历史分期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从而形成了他的人类历史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4.
人学冲击波--近年来人学理论进路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强调和阐扬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造成了一种“冲击”。如果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就不应该把其人学思想与阶级观念完全对立起来。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强调和阐扬,其实不是什么“冲击”,而恰恰是理论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变“人学冲击”为人学争鸣应当成为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唯物史观问题上,而“五项因素公式”是普列汉诺夫研究唯物史观的总纲,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理论作深入探讨。1.“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的提出及引发的争论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就作出过精辟的概括。在这里,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又发现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力量,从而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明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综合动力系统。作者指出:马克思创立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动力论的理论基础或立足点;综合动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动力论的实在内容,要从综合动力的视角去理解通常所说的历史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社会综合动力表现为诸要素之间有主、有次、有序的相互作用;恩格斯的“合力论”包涵着丰富、深刻的综合动力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贺来 《求是学刊》2002,29(1):5-10
“对话”与“宽容”是辩证法一个重大的理论精神 ,但以往对辩证法的理解中 ,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理论本源上看 ,“对话”与“宽容”乃是辩证法的始源性含义 ;从学理上看 ,“对话”和“宽容”乃是辩证法区别于独断和专制的知性形而上学的重大特征 ;从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看 ,由于植根于对人现实生命存在的自觉理解 ,“对话”和“宽容”乃是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 ,对辩证法“对话”和“宽容”维度的自觉阐发 ,是捍卫辩证法理论合法性、深化辩证法理论内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 任何一种严密的科学理论,总有它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贯串于全部理论。离开了这个核心思想,它的众多原理就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核心思想,体现着某种理论的最高创造和最重要的贡献。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文将在这个问题上作些新的探索。一长久以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根据是: 1.哲学基本问题的引申。“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意识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社会意识和社  相似文献   

19.
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首先就会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对此,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即已明确地讲到过“人的感觉、激情等等”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的问题,并提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①。在同一书中,马克思所反复论述了的,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向人的生成和自然的“人化”问题,也正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本体论问题。这些论述,是…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两种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丽军 《学术交流》2005,46(8):9-13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在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传统工具论国家观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简单化理解,迫切需要在新的理论框架内运用更为广泛的因素来进行解释,充分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重新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对马克思国家观的重新梳理和认识,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国家,正确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多重关系深刻阐释,指导我们要在社会多重结构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上进行分析三者的关系,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调节、平衡的过程。这对于科学地认识现代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