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茅盾的文学思想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茅盾一踏上文坛就在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认同中确立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茅盾对自然主义的真实性的主动挥取,是他“忠实的描写人生”观点的深化,对新浪漫主义的一度推崇,旨在从“指导人生”的一面汲取营养。1925年前后,以“无产阶级艺术”理论的提出为标志,茅盾从政治思想上实现了对俄国文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反映和体现着文艺家的哲学、美学思想。茅盾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年,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联系文艺发展史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艺与生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多方面的建树。早在一九二○年,他就提出了“应该晓得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哲理?……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的唯物的辩证的文艺思想,指出这便是“现在文学家的责任”。也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文艺史观的引导下,茅盾的作品才放射着时代的光辉,呈现出里程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茅盾在其文学批评活动中呈示出的思维品质,具有独异的个性化特征。这种思维个性,是其审美个性与批评风格的重要构成和突出标帜。探询这种思维个性,对理解茅盾文学选择与批评的文化心态,把握茅盾所标示的社会的文学批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检视茅盾的文学批评,我们便会发现,它具有这么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价值特性,二是实践特性。 从五四时期起,几十年来,茅盾高张“为人生”的文学大纛,努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积极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成为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在这方面,他不仅身体力行,以其大量的现实主义创作,跃居为现代小说史上的社会剖析派的代表,而且,在文学  相似文献   

6.
理性的倾斜——茅盾文学批评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决定了茅盾文学批评偏执于文学创作的客观与理性,把一切 都放在“实用”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在茅盾看来,革命是事业,文学是手段,他从未完全沉 醉于艺术的审美王国,他的批评理路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追随着和配合着 政治斗争。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后,更加注重从阶级分析 上把握作品,过分强调题材对作品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对“实用”的倾心,对客观与理 性的推崇,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使茅盾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舒徐有致而呈现着 矛盾的驳杂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王统照的早期创作方法,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我认为,作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是同意"写实主义"的主张的.但他的早期作品,却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来,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渐渐面向现实,浪漫主义色彩渐弱,以至消失,终于在1932年写出了可与《子夜》齐名的现实主义杰作《山雨》.从浪漫主义的"诗的境界"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就是王统照创作方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将“京海之争”放回20世纪30年代纷繁复杂的沪上论争中,并且重新细读沈从文在前后时期的系列言论,可以澄清两方面的误解:“京海之争”对沈从文的误解与文学史对沈从文的误解。“京海之争”的演进过程本身就是对沈从文初衷的偏离,“海派”问题在成为显性问题的同时却让沈从文最在意的新文学的症结问题被忽略,文学史也往往关注他所指证的“商业竞卖”,而忽略了他对“名士才情”的隐含指示(周氏兄弟等)。沈从文之批评“海派”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指向那个“新/旧海派”本身,他所在意的是那些“新文学之旧作家”们的“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文学”的变质。但他的矛盾之处在于:他一方面批判沪上商业化对文学造成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却无比坚定地信奉自己这样一个在商业化模式下被训练出来的职业作家所操持的对文学的态度和使用方式。他是以一种对于文学的近乎功利主义式的信仰,反驳那些他所认为的文学上的“游戏”“趣味”之态度。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提出的革命現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結合的創作原則,正如周揚同志所說:“这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的經驗的科学概括,是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需要而提出来的一項十分正确的主張,应当成为我們全体文艺工作者共同奋斗的方向。”(《新民歌开拓了詩歌的新道路》)因此,它不仅对指导当前創作有划时代的偉大意义,卽对我們研究古典文学当中的創作方法,也給了极重要的启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這一原則对于过去曾經重視不够,且存在模糊認識的积极浪漫主义(以下簡称浪漫主义)的研究,給了尤其明确的提示,不仅帮助我們澄清了概念上的混乱,而且糾正了过去对这一問題研究中存在的片面的思想方法。在全国第三次文代大会上,周揚同志和茅盾同志  相似文献   

11.
郭艳 《中州学刊》2006,(6):201-204
1949年以后,茅盾作为政府文化部门和文艺界主要领导人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这一时期,他的文艺批评具有某种特殊性。他一方面继续坚持“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点,重视文学的思想性、时代性;一方面作为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艺术家,他的批评并未走向简单化的极端,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总之,五十年代以后,茅盾的文艺批评总体上呈现出严谨、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一九三二年二月,华汉(阳翰笙)请茅盾为其旧作《地泉》写新版序言。此书问世于“革命文学”论争期间,茅盾鉴于它深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风气的影响,而他对此所持的批判态度一仍其旧,因此向华汉表示不拟从命。华汉则坚请茅盾作序。既然同为左联的成员,加之难却盛情,茅盾遂写下了题为《<地泉>读后感》的序言。他在这篇近三千字的序言中,不作一句违心的捧场,也没有任何应景的敷衍,劈头一句就是:该书“正和我看了蒋光慈君的作品后所有的感想相仿。”终篇则有感于这类概念化作品失败的教训,殷切地期望作家们还应当更刻苦地去“储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经验复杂的多方面的人生”、“磨炼艺术手腕的精进和圆熟”。  相似文献   

13.
茅盾自登文坛直至逝世,其文学道路长达65年。翻译与创作(最早的作品是童话)早于理论批评;但其文艺观的刍型乍见于理论批评文章的问世。直到他心脏跳动停止时迄,它随着其思想发展与文学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质、量互变的阶段性。阶段的界分,学界见仁见智,但以1925年为界作为茅盾文艺观的早期,多数人是认同的。立传分章,因其社会活动思想情态关系我是以1926年标界的。但从文艺观着眼,也以1925年为分野。因为这是他的文艺观质  相似文献   

14.
1919年8月,茅盾由于家庭经济生活的窘迫,被一个亲戚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求职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他一生编译过不少的书,也创办了好多报刊.书报、杂志的编辑都做过,堪称我国伟大的编辑家.但是在茅盾研究领域里,对于他的研究基本上还限在文学领域,对于他的编辑活动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本文将简略地考察一下茅盾早期(1916—1927)的编辑生涯.这个时期,茅盾经历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二七大革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严酷的斗争考验.今天,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的时刻,我们来纪念茅盾,研究和学习茅盾,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霞 《齐鲁学刊》2003,(4):100-101
张资平在日本留学十年 ,其早期浪漫主义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张资平以他擅长的笔法和题材展示了五四新青年的苦闷与觉醒 ,表达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种种生存本相。张资平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调 ,应该是严肃而有特色的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法俄文学与文学研究会文学主张的演进刘平清“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为人生”,是它们文学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这一文学观有密切联系的现实主义是它们所提倡的创作方法。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后人心目中的“文学研究会”的主体形象。但...  相似文献   

17.
<正> 长期以来,一提起前期创造社,人们总称之为“浪漫派”、“为艺术派”,说他们“大都提倡浪漫主义”,“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但是,如果我们去仔细地审视他们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创作方法并非都是浪漫主义的。(一) 在前期创造社的成员中,郭沫若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积极的倡导者。他早期的创作,不论是诗歌还是历史剧,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热  相似文献   

18.
一茅盾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看,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并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示了未来的途径”。茅盾的小说又是博采众长的,就其对外国文学的借鉴而言,它除了批判地借鉴近代欧洲写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经验外,也有选择地吸收了现代主义在技巧上的某些新成就,以更好地适应表现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他在艺术上广泛涉猎的恢宏气度以及锐  相似文献   

19.
“为人生”是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中国新文学初期现实主义流派的创作出发点(包括某些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也接受“为人生”的口号)。一九三三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孔门伦理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这一斗争中,李大钊是一面旗帜。他第一个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道德现象作了科学分析,因而对封建主义孔门伦理道德的揭露与批判最深刻;他还最先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新道德观,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新伦理学奠定了基础。他在对孔门伦理道德的批判中,有破有立,步步深入,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对孔门伦理道德的批判,也分为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初期)和五四运动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