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红娟 《社会科学辑刊》2024,(1):27-33+237+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是由自在契合向自为契合、原初契合向高度契合的动态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中国语境通过意译、语词借贷、借用日制汉语实现话语形式的转换。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诠释其价值观主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意义关联、意义投射与意义转移。在此基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契合中找寻新的生长点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型,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得以延续、创新与发展,从而在新文化语境中实现意义的延展与概念内涵赋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满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诉求,两者的社会理想、哲学根基、价值指向、内在特性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使得两者相结合成为必然之势。两者相结合是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进程为镜鉴,总结归纳而出的最新理论成果。长期以来,两者相结合隐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来的理论创新使得两者相结合从隐性走向突显,其所遵循的固本培元、求同存异、允执厥中、扎根实践的原则也逐渐明确。两者相结合得以从历史进程之实然走向原则遵循之应然,具有钩深致远的价值意义与境界,彰显出与时偕行的时代性与革故鼎新的超越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时间”耦合的维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在现代化范式革新的维度上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拓展、在文明形态突破的维度上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杜烨能  王刚 《理论界》2023,(5):8-15
天下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在理论维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历史维度,是因为两者经过否定环节之后的彼此相通。这种高度契合性集中体现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全人类彻底解放”相契合,“兼善天下”的责任担当与“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相契合,“家国天下”的统一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相契合。高度契合性拉近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联系,架构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同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桥梁,建立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纽带,从而推进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韩震 《江苏社会科学》2023,(1):8-14+2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两个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实践过程,这一过程确证了马克思主义行,确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结合”行得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都有文化的原因,涉及价值观的契合性、世界观方法论的共同性、语言话语方式的近似性以及前理解解构的生成性。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将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文化求实传统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文化矛盾观点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华文化知行关系内在一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价值取向彼此融通。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便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是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涵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又一次觉醒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经验总结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产物。“第一个结合”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证伪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总结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宝贵经验,推进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新,创造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10.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真理力量、文化力量、领导力量和内生力量。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四种力量的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1.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百年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党对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和创造发展的自信自觉。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实践推进、持续融合的过程,而“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为此,探讨二者的契合关系,对于新时代统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创造新的成就、新的变革、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何以可能—如何契合”的解释学递进范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衔接,集中体现为二者在民生观、自然观、世界观、道德观、实践观等方面具有深度共通性。立足民生观探赜,人民至上思想与中华传统民为邦本文化的内在伦理主旨相契合;依据自然观辨析,和谐共生思想与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文化具有伦理传承性;基于世界观审思,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协和万邦文化的伦理延展;根植道德观考量,向善向上思想是对中华传统修身正己文化的伦理阐扬;着眼实践观洞悉,躬身力行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经世致用文化的伦理拓展。  相似文献   

13.
符倩 《南方论刊》2022,(4):32-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既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且历经百年历久弥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与深厚的软实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对于多维度的价值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以此融入社会与国家,将其精华渗透在学校教育和家风传承中,系统谋划,久久为功,这样才能够筑牢思想上的根基,从而为实现中国梦以及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依托,历史、全面地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系列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有创新,又有发展;既有变革,又有运用,反映中国历史前进步伐,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要求,融入厚时代要求和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正确引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尽可能地上升为全世界的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的原因、条件以及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在文化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民族国家通过个体自由主义和普遍的公民权构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宪法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共同体,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将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和个体的欲望与自由实现高度结合起来,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内涵上促进了作为“人的积极本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相对于传统社会它是进步和革命的。但其问题在于自由主义的逻辑难以逃脱自我迷恋、彼此敌对、以邻为壑、两极分化、不平衡发展、殖民和帝国主义霸权的逻辑,这是一种本体论的恶的无限性,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精神内涵是相违背的。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则可创造世界历史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与价值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现代化价值、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实践价值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本文从“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天道均平”的分配正义、“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博施众利”的价值取向、“德法共治”的治理方式五个维度,论述了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