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革新措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关注专业领域时事、援用先进科技工作者事迹、重新解读课程知识点、注重“知行合一”、引入重大安全事件等方式将爱国情怀、职业认同感、“三观”树立、哲学思维、大国工匠精神及安全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专业教学中,力求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党巨大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医卫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因此,医卫类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课堂中融入革命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宣传革命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体悟弘扬革命精神、在教师队伍中持续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从而提高医卫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勇担使命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常州三杰”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网络思政内容,分析了“常州三杰”精神融入高校网络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了“常州三杰”精神融入网络思政的策略。通过将“常州三杰”精神融入网络思政,可以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能够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融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阐述了高校思政育人体系融入红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的方向提出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宋斌 《办公室业务》2023,(21):61-63
“立德树人”融入党建与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面对国内外形势,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能消除不利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构建育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萍 《办公室业务》2022,(18):103-105
本文从国家、高校、学生个体和企业四个层面分析了培育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渠道弘扬与培育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三重实践路径,从而助力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7.
张倩 《科学咨询》2023,(6):30-32
党的历史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重要引擎。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资源以及育人方向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基本遵循为:用功学、用情讲、用心看、用力做。思政课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8.
刘健 《科学咨询》2022,(7):154-156
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雅思英语是很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教学对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大多有出国深造的需求。因此,在雅思英语课程中系统融入思政元素尤其重要。本文旨在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将思政内容与日常课堂教学有机统一,形成系统的、整体的雅思英语阅读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张倩  李琼 《科学咨询》2024,(1):276-279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政治定位模糊、工程伦理知识缺失、专业信心不足等问题,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三级”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理论浸润和实践体验的方式把家国情怀、工程伦理、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土木工程师。该“三级”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在增强专业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土木兴邦、追求技术卓越与职业品德完美的意识,为土木工程专业中结构设计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和实施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嘉庚是20世纪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他以倾资兴学闻名于世,被毛泽东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将陈嘉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理念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政课教学的资源,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价值观,厚植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思想基础。融入路径上,可结合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尝试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素材较为单一,为了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理念以及完善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但是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3.
船政文化内涵丰富,它内含工匠精神。该文通过主观层面、客观层面两个角度论述船政文化内在包含的工匠精神,提出弘扬船政文化,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这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是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个人成才的需要。为此,需要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设置提高学生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匠术)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即"匠心"),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去,真正弘扬船政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迎  赵婷  叶霖 《科学咨询》2023,(9):150-152
人才竞争、劳动者素质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首要因素。湖南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厚植湖湘特色工匠精神,培养湘军工匠,为湖南省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值得深思。本文从湖湘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入手,探索湖湘工匠精神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和方法,希望通过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的建设,将湖湘文化和湖湘工匠精神融入湖南地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培育当中,为湖南省培育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新人,促进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言 《领导科学》2020,(3):F0003-F000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还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学生去传承和发扬。本文建议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建立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真正展现出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瑶 《科学咨询》2023,(1):202-204
太行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抗日战争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其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笔者根据太行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构建起太行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及新兴媒介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不断深入挖掘太行精神的养料,激发出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辛晨  胡淑娟 《科学咨询》2022,(8):167-169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趋势。本研究以税法课程的思政改革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改革的意义,随后提出具体的课程建设计划,并通过问卷、访谈及成绩对比的方式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总结出税法课程思政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爱国主义、文化品格教育相融合,是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思政幼苗在语文教学中"拔节孕穗"成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改革方面,多数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但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音乐教学课堂中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的支流,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高校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扎根日常、以学生为本,将思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融入民族音乐鉴赏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