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铮 《北方论丛》2010,(1):71-73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儒家大师,但后世屡有学者将其划为法家学派。通过分析《荀子》与《商君书》中的思想与文本的关系,可知荀子与战国法家中商鞅学派的关系,即荀子虽然受到了商鞅学派法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却以儒学为基础。因此,荀子一方面受到了法家商鞅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仍不失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先秦思想史的研究中流行一种说法:战国末法家学者韩非在其论著中,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确切。第一,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并不错,但上述流行的说法漏掉了承继田齐法家学派。韩非熟读“商、管之法”。韩非写道:“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所谓“商、管之法”,《商》指秦商鞅派法家著作《商君书》,《管》指因齐法家学派著作《管子》。《管子》战国原本确系齐法家著作。韩非所谓“商、管之法”的《管子》书,是指战国中期编著于田齐稷下学宫的《管子》原本,非指西汉时刘向改编《管子》的改编本(亦即流传至今的今本)。《管子》战国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76-181
慎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慎到法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吸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论说,通过"援道入法"为法家学说搭建了哲学理论基础;慎到还总结了春秋至战国前期关于法和"以法治国"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对国家和政权的认识,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法理论体系,奠定了先秦法家学说的基本理论雏形。慎到的法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韩非是战国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法术思想对后人有着深厚的影响,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他的女性观点无疑是不可取的.他认为女性的全部价值为"色",把女性当作红颜祸水,并在"利"的掩盖下鼓吹男尊女卑.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起源很早,春秋时期,即出现了倡导以法治国的法家人物,如管仲、子产、邓析等。他们多由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组成。但他们并不同于古代西方的那种法学集团,而是一个具有共同政治主张而思想又各有其特点的学术派别。因此,学术界一般将战国初期和中期的法家称为前期法家,主要代表为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等;将战国末期的法家称为后期法家,主要代表是齐国法家,韩非和李斯。尽管先秦时法家人物众多又各具特色,但总体来说,他们一致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这一体系中,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竞建内止》记齐国君臣对话,内容与《尚书·高宗肜日》有关。慎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关他的记载很少,《慎子曰恭俭》是研究慎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季庚子问于孔子》与《弟子问》记孔子的谈话,主要观点与《论语》相同,是研究儒家学说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法家政治思想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一派 ,其思想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时秦国能在诸雄争霸中胜出 ,吞并其他六国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采纳了法家的政治主张。公元前 2 2 1年统一的秦帝国的建立 ,也就标志着法家思想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秦政苛暴 ,二世而亡 ,法家学派也随着秦的灭亡而烟消云散 ,但法家思想 ,尤其是其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没有随法家学派的灭亡而消失。法家所设计和缔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从秦一直沿用到清代。历代封建王朝一面标榜儒学 ,一面又不得不暗中推行法家的治国之术 ,即所谓“…  相似文献   

8.
赵国历史上经历了公仲连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对儒家和法家思想在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有重要影响。战国初期,赵国改革时的社会思想是儒法并济,交相为用。而到了中后期,法家思想成为赵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论三晋古文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国公室的内乱、相互残杀 ,造成卿大夫中一大批非姬姓的新贵族或军功贵族产生。“三家分晋”之后 ,因魏、赵、韩所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较小 ,它们对旧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力 ,容易滋生法治的萌芽 ,在春秋时即有“铸刑书”、“铸刑鼎”的重大举措。战国初期魏文侯的礼贤变法 ,更为法家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其中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讲学 ,成为西河之学的首领。他是儒家向法家转化的过渡性人物。魏国的变法是促使儒家向法家完成转化的契机。子夏的弟子李悝则是法家的始祖。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 ,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荀况     
荀况(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又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是战国末期在破儒立法的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国末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已土崩瓦解,各诸侯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已基本建立。有些国家,特别是秦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向奴隶主贵族阶级展开了夺权斗争(变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严重地打击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势力。即将灭亡的奴隶主阶级进行了猖狂的反扑,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十分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猖狂反扑的代表人物就是孟轲。荀况的一生就  相似文献   

11.
蒙文通之学,具有经学与史学相互交融的风格。在蒙文通的经史之学中,对先秦法家进行了多个方面的阐述与建构。从法家的范围来看,兵家、农家、纵横家都可以归属于先秦法家。从地域特征来看,先秦法家之学是秦晋之学。从思想观点来看,先秦法家的关键词是法、术、势,先秦法家主张"抑贵族而尊君权",要求"强公室,杜私门",这些观点建基于法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从思想语境来看,法家是周秦时期中国思想的两大主流之一,是周秦时代有别于儒家的新思想,法家与儒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和的转变。蒙文通立足于特定的经史立场对先秦法家作出的阐释,为当代学界理解法家提供了重要的镜鉴。  相似文献   

12.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是我国历史上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新兴地主阶級的革新战士。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的卫国人,因而被称为卫鞅。后因在秦国主持变法革新有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商鞅。后来的法家学者将其著作编辑成册,名为《商君书》。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中有《商君列传》。公孙鞅“少好刑名之学”,年青时候就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孙痤那里研究李悝、吴起等早期法家的著作及变法经驗,公孙痤认为鞅“有奇才”,临死前曾向魏惠王推荐过公孙鞅,希望由公孙鞅代替自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它起源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时基本定型。汉代,阴阳五行思想与神学谶纬结合,支配着整个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后期出现的风行一时的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并不是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全面总结。邹衍受到魏、燕国君“尊礼”备至,却并不是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集大成者(至少从现有历史资料看是这样)。他在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象韩非在法家学派历史上那样重要。相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时为剧情所动而潸然泪下。法家巨子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的潮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自己却被顽固派所羁绊。本文试图对商鞅变法进行简要的历史分析并与当前中国的改革攻坚进行分析比较。一、商鞅其人与商鞅变法(一)商鞅是刑名之学的集大成者“年少有奇才”的商鞅被刑名之学的奠基人李悝视为衣钵传人,成为战国中期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商鞅胸怀韬略,善言辩,能  相似文献   

15.
<正> 战国秦汉之际,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政治、经济、文字诸方面的统一,但在学术思想方面,究竟应怎样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选择哪一家来作为统治思想呢?秦始皇的选择是法家,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诗书百家语,结果失败了,二世而亡。汉武帝反其道而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阐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杂家学说中关于嫉妒的观点。认为儒家所持的是围绕君子、贤人与小人的嫉妒观;道家的嫉妒观是其保身养生的内在构成部分;法家的嫉妒观与其治国术紧密相联;墨家与杂家的嫉妒观则关涉一般社会与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17.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理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坚持了当时先进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此,探讨一下韩非法治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韩非的思想,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更好地吸取历史上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8.
一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这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们的心理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学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相似文献   

19.
从战国到秦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在这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没落的奴隶制继续土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获得节节胜利,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此伏彼起,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之间的斗争,也在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地展开。这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复井田”和“废井田”之争,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郡县  相似文献   

20.
作者曾著文指出,《易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形成于《易经》之后、孔子之前的早期《易传》;一为孔子易说。本文即站在这种观点的立场上评述和探讨了以下三种较有影响的观点:其一,唐代以前形成的认为《易传》作于孔子的传统观点;其二,宋人欧阳修以来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的观点;其三;近年来陈鼓应先生提出的认为《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作品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