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8,(4):134-141
雅各布森从失语症的研究中得出了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图式,这个超出语言符号本身的图式被拉康继承并建构到其能指链的运作方式之中。因为拉康改写索绪尔的符号算式之后需要重建意义产生的方式,转喻与隐喻问题就成为他整合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拉康确立了转喻对隐喻的优先性,并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移置"和"凝缩"概念。转喻与隐喻理论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基石,成为他解释一系列精神分析现象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转喻与隐喻问题的阐发,揭示了拉康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批判了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只是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交换价值"的崇拜,而无法面对在今天居统治地位的能指拜物教.今天真正支配和奴役人和物的是符号,而在符号系统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所指,而是空无的能指.意识形态真正统治和支配人的地方不是异化了的上层建筑观念,而是无处不在的结构性能指符号编码.  相似文献   

3.
多丽丝·莱辛(Dorris Lessing)是英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性作家,《野草在歌唱》是其成名作.作品通过对玛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制度戕害下女性的毁灭.国内学者多是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视域对作品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形成的理论,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网络词语是一类特殊的词语。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网络词语具有能指多样性的特点,网络词语的能指无论是汉字类的、字母类的、还是数字类的,都来自于自然语言。但在网络语言中同样的能指与其在自然语言中的指称差别甚大,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错位。网络词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之所以会存在错位现象,与网络言语交际的独特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赵建常 《学术探索》2012,(5):127-129
当前,日记已成为自传研究的一部分,真实性是二者的共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巴别尔马背日记》是一部记录作家生平活动的自传作品,包含许多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日记记录了苏波战争期间巴别尔本人在骑兵军里的所见所闻,留下了他最真实的记忆和最真切的感受;它是一位孤寂者在自我诉说中呈现给世人的战争真相和个人真情,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7.
《小世界》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对在以享乐主义为主要精气神的后工业化社会里,文人学者们学术行为堕落的忧虑与深思.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游戏揭露了学者们对光环、世俗名利、性情享受的追求早已超越了他们身份的界限.从语言能指的滑动、非连续性及歧义与悖论三个方面,探究《小世界》中的语言游戏,深刻揭示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性的集体生活便开始干预我们的个体记忆,而有关传统生活话语的记忆并未隐退,三者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纠缠关系。《河岸》与《少年王》都是不久前文坛关于“文革”历史或者后“文革”历史书写的新作,两部作品都突破了先前文坛的“文革”叙事范式,更侧重于对历史掩映下的个体记忆、传统记忆以及集体记忆三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9.
10.
解构主义从能指与所指的断裂出发,否定和消解权威、中心及传统,但解构主义并非虚无主义,因为它同时又认为语言符号在历经擦抹后依然存在踪迹,具有“即兴式的转瞬即逝的意义”。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主人公塞德潘身上体现了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他的形象似乎具有一定的虚无性,但他自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他的故事里呈现了美国南方的过去、进行着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内在情绪。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2.
经典的文学史研究理论关注的核心是狭义的文学文本,即通过书写和评价而固化、经典化了的书面文学形态。固化了的文学典籍文本是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体验记忆,而经典的文学史就是把这些固化了的记忆片断通过某种逻辑联系起来,构成了关于历史过程的想象。这种历史叙述虽然以历史文本为依据,对于历史活动过程的解释却是建立在想象逻辑的基础上,脱离了历史语境的活态。对历史的研究还需要一种对持续地发生和发展中的活态过程的关注,即关注文本背后的活动形态和发展演变的动态,更加关注文学行为而不仅仅是固化了的文本。这就是对活的记忆的追寻和重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典籍文本所记录的历史片断不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遗产,而是通过持续的活动延续至今的活的历史记忆。文学史的研究应当从经典的研究思路中拓展开,关注这种被典籍掩盖了的记忆,通过寻找这种文本外的活动与经典文本的关系而形成新的更加系统生动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3.
姜宇辉 《北方论丛》2004,(3):114-116
解读柏拉图<斐里布>可以了解肉体自身所呈现的"非限定"的和生成的特性,并为精神自身奠基的必要性找到阐释的依据.在这种奠基的过程中,"记忆"是最重要的官能.问题本身的探讨在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记忆研究是美国学术界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无论研究的是对突发应急事件的“闪光灯式的记忆”(flashbulbmemories,Brownand Kulick1977)还是“助记术实践”(mnemonicpractices,OlickandRobbins1998),这些研究通常都是知识社会学的一部分,是其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交叉。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中,朱利安·巴恩斯在表现记忆和历史时采取了一种相互关照的视角,将个体记忆和历史纳入同一视野之内进行思考,对个体记忆和历史采取了一种类比的写法。在巴恩斯的笔下,个体记忆与历史呈现出一系列的共同特征——碎片化、主观性、多面性、真实框架下的虚构细节和原始真貌的不可重获。为了彰显个体记忆和历史之间的这种同一性,巴恩斯在叙述中采取了一种双重结构,即表层叙述的记忆与深层叙述(或潜在叙述)的历史结合互见的手法,而在叙事方式上则采取了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同时采用多角度叙事模式,即一种多重式内聚焦。巴恩斯对这种叙事方式的选择蕴有哲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含义,契合并彰显着记忆和历史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个体记忆与历史相互渗透并相互构建,个体记忆的构建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框架;另一方面记忆和历史都是立足于当下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共享当下性和重建性两种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恭忠  李霞 《江海学刊》2007,(3):150-155
明代的“倭患”经历,留下了持续的“倭寇”记忆,对明清时期的海权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明嘉靖年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到鸦片战争前夕严如煜的《洋防辑要》,自明中后期又以迄清中期的海防论述多以“倭/寇”为假想敌,以“备倭/防寇”为基本着眼点。这些海防论著表达了一种“眼光向后”的海权观念:多以数百年前的历史经验为准绳,而不是密切关注变化中的现实形势;多以陆权为中心,目标在于如何“防”海,而不是如何经略海洋。结果,16~18世纪,中国政权的海上关注焦点一直放在东亚秩序圈内的传统挑战者(“倭/寇”)身上,却忽略了正在膨胀的欧洲商业殖民主义的挑战。对手意识的错位,埋下了中国在近代中西海权竞争中失败的深刻缘由。  相似文献   

17.
史诗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包含并传递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自身久远历史的整体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同时,《格萨尔》作为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群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本文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论析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7,(6):216-220
没有历史记忆就没有历史叙事,电视剧所再现的家族记忆和个人故事,通过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从而达到重建社会记忆的目的。问题是电视剧的叙事者是如何利用个人想像记忆对社会集体记忆进行编码的,在编码的过程中是否受到男权意识形态的操纵,电视剧《大宅门》的叙事即投射出叙事者对于历史的记忆与编码,女性在历史中位置的缺失或变异,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走到哪里,文学的河就流到哪里,这话一点没错。如今世界华文文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而受文学研究界注目,但是与此有关联的另一种文学的崛起——华人英语文学尚没有被充分注意到。这除了语言的障碍之外,可能是由于这种文学太“边缘”了。但是,从这种文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华人文学——从华文文学向英文文学——的延伸,更看到了人性和文学在文化大交流时代的变异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 一直偏爱阅读以心理刻画见长的茨威格。 不论是那篇描绘少女挚爱心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是那篇刻画赌徒扭曲心理的《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抑或揭露法西斯暴政对人精神摧残的《象棋的故事》,茨威格都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