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2.
“排偶”是既古老、常用而又陌生的辞格。说它古老是因为这种语言现象古已有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体;说它陌生是因为至今仍未被人们所公认,修辞学著作内未谈及这种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3.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士子们在行文中独具匠心地使用多种句式。各类句式的合理选用及灵活搭配不仅使文章铺陈渲染、汪洋恣肆,而且使汉语各节奏形式相互套叠,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句式韵律。本文主要结合吴洁敏的“汉语节奏套叠理论”分析八股文中“骈散句”“长短句”“排偶句”这三种特殊句式的韵律特征,旨在为八股文的韵律研究提供一些佐证材料和研究思路,并强调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继承八股文中可取的写作手法,使其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是近世对中国士人生存状态和民族人文生态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八股文在扮演了500多年第一入世文体的角色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既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也有自身文体的繁琐、苛刻、僵化、禁锢智慧等严重弊端。因此,八股文的消亡既是时代的必然否定,也是文体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5.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当今是现代文学史著“丰收”的季节。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还普遍存在着许多缺陷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文学体式的生成演进的历史过程和经验规律 ,尚缺乏系统完整的专门性观照。由冯光廉主编 ,刘增人、徐鹏绪副主编的《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 10月出版 ,119万字。以下简称《文体史》)无疑在这一研究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文体史》从文学体式流变这一新的学术视角切入论题 ,解析文学体式的结构类型和语言形态 ,梳理近百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文学批评等五种文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明清很多文人都涉足小说评点,他们生活在科举社会中,都曾致力于举业,在评点小说时,从评点方式、内容到评点语言、体式,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八股文理论,使小说评点的理论和风格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综合小说评点借用的八股文文法发现,文法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活法这一方面。八股文活法是对死法的灵活运用,小说评点者借用活法,意在表现小说作品的文学意韵。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对八股文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形成原因、存在动力和社会作用三个方面,八股文与汉字确实有着一而二的关系,其他种类的文字是不可能产生八股文这种文体的。韩愈为周作人所攻击乃在他直接促成了八股文的形式主义倾向。虽然八股文并非韩愈所发明,但八股文的理法却是从韩愈的文中得益不少。弄清楚八股文的来龙去脉在周作人是一种伟大的捕风,无非是讥刺时流,想风气有所转换罢了。  相似文献   

9.
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化的追求、独特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诗化是京派作家对小说文体的独特追求,京派小说家具有非常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他们发展了“五四”以后的抒情小说体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写作其实也是话语修辞行为,士子———表达者希望实现自己的表达预期。只有当表述者———士子的经验系统与接受者———考官的经验系统对接时,修辞话语的信息通道才是畅通的。八股文体既然是汇集古代各种文体写作技巧而形成,其文体形式必然携带着丰富的修辞基因。八股文的写作有着明确的功令要求,继承的修辞手法也因此而逐渐定型。这些修辞手法具体体现在文章主旨的确立、篇章的建构、韵律及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因此,对这一复杂文体的批判,我们更应该作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史传的创作主要在为天,讲史主要在为民,而章回小说则主要在为己,这些不同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文体面貌,而创作目的的变化也正是史传发展为讲史、讲史又进一步发展为章回小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诗的韵律可以分为节奏体系和音质体系。诗的形式运用的是语言当中的特性而不是抽象的声音。汉语诗歌节奏有两种成分——基本成分和附属成分。在汉语诗歌中,对偶是以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形成特殊的节奏,并通过这种特殊节奏来加强语音节奏,所以对偶在诗中具有比普通句式更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形成并增强节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论述涉猎广泛、独具特色。在他的论著中,论述到的汉语修辞格计有22种之多,不少是其他修辞学专著没有触及的。无论是讲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修辞格,他都紧密结合汉语语法来讨论,与一般修辞学者的研究思路大不相同。特别是他讲现代汉语修辞格时,完全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讲修辞的著作"先从国外学习了一种体系,然后再在汉语中找例套上"的做法,而是以一部专书《红楼梦》为取材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很少受西洋修辞学框架的影响,因此颇多创见,结论亦都符合汉语修辞的实际。王力先生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全面而深刻。他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既有结构形式上的细致描写,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汉语的特点非常有启发意义。王力先生对汉语"省略"问题的论述独出机杼,所论内容远较普通修辞学著作要全面周延,揭示了汉语语法与修辞紧密关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的“对照”(antithesis)是一种结构工整、内容凝练并和汉语相似的修辞手段。美国作家马克斯.舒尔曼在其名篇Love is a Fallacy中从宏观构思到微观写法上都充分运用了“对照”手段,使作品成为永具魅力的流行经典。本文探讨了作品中主题、标题、故事大意、主要人物、中心线索、篇章结构、三个人物命名艺术、对话与非对话段落间的对照以及部分精彩对照句例的赏析。  相似文献   

15.
事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究其实质,它是“并举人验”即两件事对偶相叠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从“事”的角度看,事对就是经过文化浸润或美学加工的用事或序事。从“对”的角度来看,事对就是一种具有历史深度感的对偶。事对“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事对浸染着中国重双崇偶的传统文化,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事对作为一种内蕴着中国文化的诗法不仅滋养着中国诗歌的创作,而且也传承着中国的诗学文化。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法呈现出来以为当下诗歌创作所用。  相似文献   

16.
文体自觉是指文人对某种文体的体制特征有了全面、准确而明晰的认识,并在文体写作实践中自觉遵循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文体自觉论”的提出背景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自觉问题的重新升温,并继续引发诸多热议。本文提出以“文体自觉论”代替“文学自觉论”。笔者认为,文体自觉论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中国文论的实际,且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文体自觉应该有一个标准。标准问题是文艺自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衡量文体自觉的标准,扼要说有四点:第一,文体独立,体制健全,技艺纯熟;第二,出现专门的文人型作家;第三,读者云众,社会影响大,文化地位重要;第四,烛照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文体自觉主要包括诗歌自觉、古文(文章)自觉、戏剧自觉和小说自觉等,其自觉期分别在建安、中唐、元代、中唐等。  相似文献   

17.
尽管Antithesis与对偶作为辞格 ,有相似之处 ,但Antithesis只基本相当于对偶中的反对。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两者的类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Antithesis,同时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差异性以便在翻译与写作中使译文和作文更加生动与地道  相似文献   

18.
在日语语言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指称替代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指称词所替代的所指有人、物、概念等,这些大致分为人称指称和指示代词等.从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两个方面分析,日语指示词在替代上是根据离说话人的远近和离听话人的远近决定的,而汉语指示代词在替代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价位.从日汉指示词在替代方面所存在的不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种不同语言反映出的不同思维及意识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对偶是汉语语体系统和文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人们把对世界的认识摹写出来又渗透到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之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对偶思维是一种耦合①性思维,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写作的整体思维和对立统一思维。考察汉语写作史可以发现:对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汉民族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大课题和焦点课题。而对偶的研究,如对偶的形成与结构体制对汉语写作的认知意义;对偶所映射的汉族人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对偶的语体学意义和文体学意义;对偶与语体、文体嬗变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等也应该是语言学中极有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观念使中国古代诗文佳篇层出,而自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的淡退,中国古代语境下的整体性的"文体"含义不断遭到分化。文类文体观念、个体文体观念、体用一如的思维方式相继在人们观念中的淡退,中国古代盛极一时、追求别致文体的胜景不再复现,这不能不令人感叹这是一个"中国文体精神"缺失的时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当代的批判与思考。中国文体精神已经失去了其在古代特有的生存土壤,但如果能在人文学科范畴内通过官方对文体写作进行有效的措施与制度,对目前人文学科界的文体精神现况的改善起到一定成效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