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具体文本《个人的体验》实证分析,论述了战后日本国民对抗主流价值的非中心性的“边缘”生存状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性毁灭与道德堕落的无罪感,人类自相残杀后对人类灵魂拯救的绝望感,这既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失败,同时也是战争异化了人性后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大金梦》里,海姆斯从新哥特场景的戏仿、悬念与新哥特迷惘氛围的营造、反讽与新哥特心理氛围的生成三个方面建构起新哥特叙事,揭示了新哥特语境中人性之恶的叙事表征。他用新哥特式笔触展现人类生存的焦虑,勾画出一种人类反启示录式的黑暗想象,显示了人在危机中的创伤感、惊恐感、焦虑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感。海姆斯把传统哥特元素与美国现实社会的文化语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在阅读中品味人性之恶,然后从人性之恶的恐怖感知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达到一种心灵顿悟的"崇高"。  相似文献   

3.
熊育群小说《己卯年雨雪》突破既往抗战叙事的思维定式和叙述模式,站在人性、人类的高度,把战争中的双方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围绕祝奕典一家中国乡民如何对待一个被俘虏的日本女子千鹤子的叙事线索,突出表现了中国乡民善待生命守护人性的善良淳朴,反衬出日本军队屠杀平民滥杀无辜的人性泯灭;而日本女子千鹤子对战争的人性反思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问题意识是对人性前提的论证.人性前提的核心理念是对自由、罪感与信仰的终极诉求.自由意味着选择的多义性,它既维系着人的神性,也放任人的恶行.罪感是人性的权利,它是人性拥有善性的中介.信仰为自由与人性的救赎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支持,它使得人性的悖论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拉美《牧神的午后》表层的结构中,牧神象征了人类的原始欲望,“牧神精神”也同“酒神精神”具有同等的象征含义。诗歌一方面展示和肯定了人类原始欲望的狂欢,另一方面,牧神的梦境、自责和罪孽感象征了人类的理性对原欲的制约,诗歌暗示了人性和西方文化的两极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撞。  相似文献   

6.
从流行音乐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漂泊感及人性的沉沦与拯救等三个方面入手,揭示这些作品中共同存在的关于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失落、寻觅与重建的思想倾向,即“返乡”情结,并初步揭示出造成这种思想倾向的主要原因──都市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人性观。它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以此培育人类的自由人性。  相似文献   

8.
《蝇王》是二战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其故事情节的分析得出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为:人性具有善恶趋向性;人类的原始兽性是人类罪恶和野蛮根本原因;人类的原始兽性一旦被激发和满足,在不受道德和文明的制约下,将越来越野蛮;人类文明是抑制人类野蛮天性膨胀的唯一办法。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在恐怖事件和战争冲突时有发生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对前提人的分析。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性不仅被印上了自然的特点,还打上了社会的属性。社会属性对人性的先天自然进行了筛选,造成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分层。在这种道德基础的分层中,将人性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而表现为一种对应性。所以从这种对应性中,我们来对人性、道德进行一次分析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对前提人的分析。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性不仅被印上了自然的特点,还打上了社会的属性。社会属性对人性的先天自然进行了筛选,造成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分层。在这种道德基础的分层中,将人性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而表现为一种对应性。所以从这种对应性中,我们来对人性、道德进行一次分析与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厨川白村对周作人文学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周作人的文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个人与人类的统一及“苦闷的象征”等文学总体观念上,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但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战争体验既揭露了无数生命消亡中侵略者人性的彻底丧失,也揭示了战争的强制力量将侵略的屠杀和旧中国的虐杀结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人生、人性的摧灭,更警醒于日本殖民战争同化的恶果。而当中国作家面对战争的摧灭力量时,他们始终关注的是死亡呈现的生命体验,从而在较深的程度上抵及了人性、自我的毁灭,并将之视为人类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在时代、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爱玲以一种个体生命的悲观情绪书写了人类处境的悲凉之感,进而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性生存的困境,为当代人性世界的研究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16.
人性·文学     
要人性,不要兽性。精美人性的艺术,人类会永远珍视的。——街谈巷议录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属性,它不同其他动物、植物或无机界(山、石、空气、光等等)的属性。人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实践的特征。地球上有了人类,便有了社会,有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便有了人性,人类是社会组织的核心,人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总和,文学艺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中依据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构筑了一个浪荡子的世界。剧中人物追求风雅、享受生活、谈吐机智诙谐,在充分诠释唯美主义思想的同时,用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犀利地讽刺了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这其实是王尔德寻找存在感、重建自我的过程,以此来颠覆那个庸俗虚伪、使人们感到精神空虚和无根感的维多利亚时代。王尔德更于剧中寄予了对建立理想社会秩序的渴望,体现出作家寻求人性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类福祉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被先后引入中日两国后 ,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日本形成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则没有 ;日本以自然主义取代写实主义 ,中国试图用自然主义补充写实主义 ;对自然主义人性观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虽都偏重于个人的题材 ,但侧重点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孔子人性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人性思想中包含了对人性的特征、人性的构成、人性与智或思维的关系 (性智相分 )的分析与论述。在孔子看来 ,人性要素的理想组合形态中 ,占有权力和财富的欲望 ,避害的欲望甚至生存的欲望都将退居次要的地位 ,而义务感 ,责任心和对人民生命的关爱则占居绝对支配性的地位。孔子对人性的这种价值导向 ,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