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印度的封建社会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是以封建庄园的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中国在解放前,地主是通过租佃等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印度没有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封建庄园,也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印度封建社会结构的基层是村社。印度是通过种姓制度把低种姓的人和贱民束缚于村社,使其处于依附地位的。在印度村社制度下,存在着两种依附关系。一种是低种姓的人和贱民对整个村社的依附关系。低种姓中的工匠和手艺人要对全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农具、炊具等;或为全村人劳动服务,如理发、洗衣等。贱民则要负责清除垃圾,处理死了的牲畜,或操其他被认为  相似文献   

2.
封建地主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工商地主阶级主宰一切的时代。这时,西欧工商地主阶级不仅把商业贸易和殖民掠夺扩展到全球,而且还把简单商品生产推向最高峰,从而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封建地主制是最完善的封建制形式,在发展封建经济,特别是在发展商品经济方面,比封建领主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财富和生殖财富的主要形式,土地制度自然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土地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封建制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着。在封建地主制下,一块土地的所有权为许多封建主所分享的现象已不存在,受到的限…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划出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一) 纵向分析,把自耕农经济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经济力量相比较——它前面是地主,后面是佃农,头上是封建的上层建筑。 1、自耕农是小私有者。占有少量土地不但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别于佃农的主要标志。地主靠出租土地剥削别人的劳动生存,佃农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度日,自耕农则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自食其力。自耕农土地来源大致有三:其一,农民自行垦荒,例如,汉魏之际封建政府就曾鼓励流民开垦土地,官府督课下在内地州郡开垦,自耕农自发开垦,以宗族屯坞形式在山区垦荒。其二,历代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培植自耕农的主要条件,每次剧烈的阶级搏斗部有力地打击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回顾朱元璋走过的道路,对探索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具有难得的典型意义。一、一个具有一定觉悟的农民封建社会里的农民,不可能把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对。但他们从切身利益出发,可能仇恨个别的地主,反抗自身遭受的封建剥削。这种自发的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就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可能具有的觉悟。在封建社会里,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有这种觉悟,如有的农民宁愿饿死,也不反抗,有的甘心作地主的奴才,甚至成为他们的帮凶。朱元璋不是这样的人,他对自身遭受的压迫与剥削具有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他是一个有觉悟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在法律形式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研究那个时代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必然要涉及到法律问题。对中国封建法制史的研究,目前似乎还是一个人们关注甚少的领域,然而把它与土地关系史、农民运动史结合起来考察,却可以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的农民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同世界各国比较起来,有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经验传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两千年来就存在着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广大小农经济,随着封建剥削方式的变化,这种小农经济的比重愈来愈大,而且愈来愈多样化。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具有个体经营土地并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习惯和传统。对于这样一个处于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对象,我们过去也很少认真地周密地研究过。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波浪式地、非常曲折地向前发展的。自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农业已经经历了四次改革的浪潮:第一次是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运动;第三次是公社化运动;第四次就是从1978年开始的集体农业自身的改革,在集体经  相似文献   

7.
西欧中世纪后期,在时间上大体与中国的明朝相一致,并且同属于封建地主制类型。本文就二者在政治上的异同进行分析。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就国体而言,西欧中世纪后期各封建王国和与之相当的中国明王朝,都属于封建地主制类型的国体。二者在国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都是由封建地主阶级来管理国家 西欧封建领主制时代(11世纪至14世纪),封建领主阶级是国家的主宰者。 15世纪,当西欧封建地主制确立时,有部分封建领主在封建混战中被消灭了;有一部分封建领主顺乎时代的潮流依附于王权,汇入新兴地主阶级的行列。封…  相似文献   

8.
马继云 《学习与探索》2002,1(5):119-123
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制经济不同 ,中国封建经济的整体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结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 :(1)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自给程度相对于西欧封建庄园制而言是极其有限的 ,它必须不断地与市场发生联系 ,这就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 ;(2 )由小农经济自给程度有限的基本特点所决定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不得不允许社会人口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动 ,这就为城市人口的集聚提供了前提条件 ,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3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是以地主私人占有土地为主的 ,土地允许买卖 ,这使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竞争性 ,其结果则使城市经济因竞争的广泛存在而更趋繁荣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表现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西种形态并存。本文将着重說明中国封建社会內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內容及其表现形式,并企图論証它并不排斥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属于馬列主义經典作家所說的古代东方或亚細亚土地所有制的类型。由于我国史学界对經典作家关于亚細亚土地所有制的指示,还存在着解释上的分歧,在此有必要申述我个人对这一問题的认識。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說沒有土地私有制存在是东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里說:“百湼正确发现东方——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印度封建主义的概念,在近年来学术界对印度殖民地以前时期的历史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概念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莫不以西欧的封建制度作为它的参照模式。有人强调印度封建制度与西欧的非常相似,而另外有人则认为它与西欧的模式相去甚远。争论中提出来作为对比的论点都集中于封建领主制和贸易的作用这两个问题。本文对“印度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是否能成立表示怀疑。作者根据中世纪欧洲和中世纪印度两者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具有的社会结构,对比了它们的农业生产过程,从而作出结论:两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将它们进行类比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殖民地时期以前的印度社会,不象中世纪欧洲在结构上全体农民都依附于贵族那样;它的特点是自力的或自由的农民生产。下面为该文的摘译。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给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也遗留给我们一副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专制主义是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思想家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底统治上面;中国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的源泉,是他们之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束缚于土地;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者是以皇帝为政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列宁的这个论断,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认清这个特征,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土地的大肆劫掠,使东北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无地农户比例上升,佃农和雇农数量剧增。封建地主在新的形势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相结合,其势力得到扩充和发展,部分地主日益汉奸化。日本移民作为特权阶层,逐渐演变为中国领土上的新兴异族地主。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只有给地主做雇工,过着殖民地统治下的亡国奴生活。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农村社会结构是殖民地统治下的畸形社会结构,是被抛出正常历史轨道的畸变与蜕化,极大地加速了东北农民的破产进程。  相似文献   

13.
封建领主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与封建村社制相比,它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摆脱了村社制的闭塞性,开始向开放性的封建制迈进。然而,由于它刚脱胎于封建村社制,还有许多局限性,所以,它又有待向封建地主制转化。一 当蛮族入侵的浪涛平息之后,日耳曼诸王国都忙于各自的国务和西欧范围内的政治纠纷,无暇东顾。然而,当十一世纪西欧封建领主制确立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打破了村社制时代的闭塞状态。这时,封建领主阶级不仅迈出西欧,而且冲出欧洲,在欧亚大陆上耀武扬威。西欧封建制开始进入开放性的时…  相似文献   

14.
农奴、佃农是东西方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者和最主要的阶级成分。农奴与封建领主的对立、佃农与地主阶级的对立,是东西方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阶级对立;农奴与封建领主的土地结合、佃农与地主阶级的土地结合,反映了东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农奴、佃农的生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特定的经济地位对东西方封建社会特征的形成、发展进程的影响是很有价值的。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①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同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特…  相似文献   

15.
一、市场理论 一级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属于 统治地位下的中国怎么会有市场理论!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中国封建经济 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生产方式产生之前,有一个邦国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的经济基础是领主经济又日益被地主经济所替代,土地的自由买卖为交换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起了刺激性的作用。经济方式的日趋一体化,为商业资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所以出现了东周时期商业资本的猛烈发展。一个有相当力量的商人阶层在各国活动着。(一)珠宝…  相似文献   

16.
印度农村土地关系和国大党政府的土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独立前后的土地制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农村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封建土地关系。十九世纪中期,印度的土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柴明达租佃制:即包税地主制或中间人地主制。1793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著名的“永久性土地整理”建立柴明达地主制。这种包税地主系由过去包收田赋的官吏(一般支取  相似文献   

17.
俄国是一个拥有三百年专制制度史的封建国家,独裁政治和农奴制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国家管理大权一直由地主贵族阶级把持。但是到19世纪末,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俄国新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产生并迅速地成长起来。在俄国近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不研究19世纪末俄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就不能全面认识20世纪初俄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一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应当把资产阶级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的君…  相似文献   

18.
自耕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的两重性表现为其内部兼具私有与国有两种成分,并且凝结于同一块土地上的两种所有权不是分割开的,而是重叠着的.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成分,主要体现在自耕农的土地是不完全的私有土地,其土地的获得、继承、买卖及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等方面都在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下,沉重的赋役剥削使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仅能部分地获得经济实现.封建国家不仅在法权观念上将其视为国有土地,在经济关系上也一定程度实现了土地国有--即以赋役形式榨取自耕农的全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是孙中山平均地权土地纲领产生的思想渊源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迅速将民本主义与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经济学说接轨,发展成为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经济上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的实施范围是指全国土地而言,并非单单解决城市及近郊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土地纲领具有切实操作的可能性,然而这一可行性又是有条件的。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不仅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纲领,而且是铲除封建地主阶段经济基础,转变地主阶级属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土地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二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时期,三是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功不可没;但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